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在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做好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字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提高
【中图分类号】v5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93-0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这样教学活动,一方面消化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综合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初中生物教
学的质量,是先进初中生物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师要从固有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要把教师一味的讲解,对学生的满堂灌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台,老师要从课堂主体走向主导。
教师的角色要实现三大转变:①由费力的“演员”变成精心“导演”。
生物实验这台“戏”要由学生去“演”,教师只能充当“导演”。
要改变过去的自编自演、费尽口舌亲自登台,营造光彩照人的“演员”形象到走向幕后,精心挑选“脚本”,设计好实验程序和粗线条框架,预计实验的弹性空间的伸缩性,充分提供让学生表演的舞台。
此时,可以是全程的“导演”,也可以是部分内容的“导演”。
②由忙碌的“讲解员”变为热情的“顾问”。
教师要改变实验前反复强调实验步骤,实验中不停的指出操作错误,实验后细致指导归纳结论,由只顾自己讲解的“讲解员”身份,放手让积累了一定探究经验的学生独立实验。
教师成为留心观察,善于鼓舞,及时为学生解难释疑的“顾问”,启发学生自己拿主意想办法。
③由操心“采购员”变为细心的“主管”。
生物实验中,学生可以自己准备东西,教师绝对不要代劳。
可以培养学生许多能力,如组织能力、动手能手、社交能力等,正是在准备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教师应当好“主管”,重在指导,引导学生做什么、怎样做。
2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
首先,要解决敢说敢想的问题。
作为学生,长期以来,学什么和
怎样学总是教师说了算,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从而变得僵化。
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可以自由发言的环境,允许学生不着边际的加入和“胡思乱想”,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并用平和、宽容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说和想,切忌用挖苦和嘲笑来对待学生和说和想。
这样,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动下,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去思考,就有话说,想去说。
其次,解决怎么说怎么想的问题。
学生敢说敢想,思维活跃,这显然还不够,因为思维是严密的,更要有深度。
所以,教师在学生敢说敢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要帮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说说将这些问题拿来研究的意义,从而做出研究问题的准确的判断,懂得思维的逻辑性.要让学生对自己做出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做出解释,要使他们明白科学的“假设”和“实验设计”并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最后,解决如何答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多作理性的思考,从细化步骤、优化过程方面多作分析和评价,得出最直接的结果。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做出准确推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和比较、演绎和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3实验能力培养中的三点思考
首先,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
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我们通过将模拟实验、
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其次,举一反三,变换条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对同一对象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孕育着创造思维,在初中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具体地说主要有:题型发散;解法发散;分解发散;纵横发散;迁移发散;应用发散,等等。
最后,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是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英国弗来明从培养的霉菌没有长满,出现一个透明带这一司空见惯的“失败”现象之反面思考――可能是抑菌物质存在。
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新常用的思维方式。
有些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先行解决对立面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懂得“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而且还必须理解“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能真正体验到逆向思维在思维中的作用,为创新活动开辟一条新思路。
反证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常用方法。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能够采取生动的实验,用新奇的方式来进行实验的讲解,活跃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物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
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开启生物知识大门的钥匙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