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浅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02-0172-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会收集、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质疑、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生物教师实施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渠道,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
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验基本功训练,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1.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忽视实验教学,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要按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教学,其一般过程是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规范操作的原由所在,这样,在操作中才能逐渐形成标准规范的操作,并最终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

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

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

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方便寻找观察目标。

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

2.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

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

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

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

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3.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实验前将学生分组编号,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每学期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实验中由组长组织同伴认真完成实验,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实验后由
组长带领本组同学整理实验桌,清洁用具,检查仪器并负责将仪器损坏,丢失情况报告老师,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例如:初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掌握就更加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

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整体理解应该重视。

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

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

联系当地实际开展课外实验,重视实验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尽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外,还应该联系当地实际延伸创新空间,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
创设探究的氛围。

如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后,课后进一步探究“不同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维生素c的作用及特性。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较薄弱的一个教学环节,相信只要全体生物教师共同探索,一定会找到一种适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