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际沟通中的心理语言_彭贵川

论人际沟通中的心理语言_彭贵川

论人际沟通中的心理语言彭贵川(宜宾师专中文系 四川宜宾 644007)摘要: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制约心理语言因素的关键是参与沟通双方的心理需求,人际沟通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沟通前要做好心理决策,第二,沟通中做好心理调节,第三,沟通后做好心理反思。

关键词:心理语言;心理需求;人际沟通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97(2000)04—29—(04) 一、心理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他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同时也享受社会给他的种种权利,这样,人就必然要同他人发生联系。

这种联系是以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的,沟通的结果就是对他人产生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样,人际沟通就成为建立人际联系的桥梁,成为人际联系的中间环节。

我们将人际沟通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动态与静态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沟通,是个人与其他交际对象之间的心理流通,这种心理流通是依赖心理语言来完成的,有了心理语言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思想特点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感应的心理过程才会变得通畅。

人际沟通的结果是形成人们之间的心理联系,人际沟通的实质在于打开交际对象的心里大门,而心理语言是打开心理大门的钥匙,通过以心理语言为媒介的人际沟通,才可以收集到他人心理的、个性的信息,也收集到他人发出的关于自己个性心理特征的信息,并且还将自己对他人的感观信息通过心理语言的交流让他人充分感受并接收,从而完善人际沟通的全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将心理语言定义为:心理语言是人们在进行人际沟通时用来分析自身发送给交际对象的信息效果以及分析交际对象反馈回来的行为语言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际沟通的关键因素。

二、人际沟通中心理语言的制约因素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

双方互为交际的主客体。

沟通的时候,主体一方将信息用心理语言进行编码后传送给交际对象,另一方面将来自主体的信息用心理语言进行解码后接收,然后,他再作为沟通的主体将自己的信息用心理语言编码后发送,原来是发送信息的主体一方又作为交际的客体将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用心理语言解码后接收。

在沟通过程中成循环往复,才完成沟通的全过程。

如图所示:交稿日期:2000—10—16作者简介:彭贵川(1965.—)男,四川泸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行为科学。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沟通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无论是用心理语言编码信息,还是用心理语言解码信息,沟通双方都包含有特定的动机、目的和情感。

双方通过内在的心理语言对发出和接收的心理语言进行过滤。

发出的信息看似外在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表达了双方大量的内在心理需求,沟通双方以信息的在外方式交流,实际上是在心理深处产生碰撞与接触。

这种心理交流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对心理语言编码与解码是否成功让对方破译,所以,人际沟通时运用心理语言,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考虑制约交际对象的种种心理因素。

1、心理语言的运用受制于沟通双方的文化背景(1)受主流传统文化的制约文化是人类展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美国文化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一种超机体、超生物的现象,他在每个个体诞生之前就已存在。

文化外在个人并从外部作用于个人。

”①每个交际个体都是文化的承受着,都受到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关注的焦点是仁、义、礼、智、信。

经过千百年的侵润与积淀,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书、朱熹、程朱、程颐和王阳明等儒学大师的推广与传承,儒家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刺破茫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信仰与习俗中,不论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是善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主流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与召唤。

我们在进行人际沟通时,在用心理语言对信息进行编码与解码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儒家文化影响下交际对象内在的共同心理需求。

(2)受大众心理需求的影响人的心理需求是产生人际沟通的起点,需求是一种不足之感,求足之愿,临危之感,解危之愿。

被满足是人行为的目的,离开人需求的沟通是不存在的。

人的需求表现为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个方面,人际沟通要达到的目的也无法超越这个范围。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实际上就是论述了人的共性需求,其中他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性要更多成分上表现为物质上的需求,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更多表现为精神上的需求。

把握大众的共同心理需求才能使沟通顺利进行:人们都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人们容易首先接受对自己肯定的信息,如赞赏鼓励等;人们都愿意吸收与自己的社会角色、兴趣爱好、经验教训密切相关的信息;愿意关注新奇的、特殊的、权威的信息。

在沟通时,一旦交际双方都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纳,就会让交际双方都获得自信、满足、快乐的感觉,从而使人际沟通得以良性发展。

(3)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时代变迁也会影响沟通中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

十年动乱中,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是:根正苗红、贫穷光荣、无知光荣、造反有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物质文明的需求,经济效益需求,精神文明的需求,开拓进取的需求,掌握知识的需求又成为大众心理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历文凭、科技知识、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又成为普遍心理需要。

这些因素在人际沟通中使用心理语言编码解码时是需要积极关注的。

2、受交际双方个性因素的制约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沟通,每一个交际个体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位置,所以其心理需求求也是千差别的。

对交际对象的个性心理需求了解深入,则个性因素就成为沟通时的积极因素,反之,就成为沟通时的种种障碍。

(1)性别因素。

由于传统文化影响,一般说来,女性担负着养育子女,承担家庭内务,客观上缩小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性格普遍具有内倾性。

在交际时表现出细致、拘谨、体贴、气量小等特征。

男性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生活空间较为广阔,表现出独立、刚强、合群、好表现等心理特征。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男性与女性将更加平等,很多心理方面的特征会更加趋向一致。

(2)年龄因素。

每个人年龄不同,他与社会联系的深度、广度与强度也不相同,其内心世界也会有相应的差别。

年青人争强好胜、敏感偏激、血气方刚、闯劲十足。

人到中年,经过一番番春夏秋冬,尝过一遍遍酸甜苦辣,走过许多坎坷、斗罢许多艰险,就表现出老练、稳重、自爱、坚毅、中庸、务实的心理特征。

走过火红的青春,有过辉煌的岁月,光阴荏苒,老之己至,此时的老年人,对生活已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一般说来,他们表现出关注健康、喜欢怀旧、容易孤独、比较敏感、非常睿智的心理特征。

(3)职业因素。

职业不同,也会产生心理差异。

脑力劳动者表现出周密、严谨、讲方法、讲逻辑、喜探索的心理特征。

体力劳动者则表现出豁达、爽直的心理特征。

(4)民族因素。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亚文化不同,其心理需求也不一样。

(5)地域因素。

如北方人比较粗犷、爽直,南方地区的人比较储蓄;沿海地区的人较为重视经济效益,内地的人较为重视人际关系等。

3、受制于沟通双方对移情因素的把握人际沟通的目的是要与沟通对象达成心理上的趋同。

移情,就是交际双方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角色,更加深刻的了解交际对象在沟通时表现出的外在语言行为中包含的内在心理需求。

美国行为学家理查得.L.威瓦尔认为人际沟通时有“六个人”参与了交际:第一,你心目中的自己(我怎么样);第二,对方心目中的你(他认为我怎么样);第三,你认为对方心目中的你(我认为我在他心目中的情况怎么样);第四,对方心目中的他自己(他认为他自己怎么样);第五,你心目中的对方(我认为他怎么样);第六,对方认为你心目中的他自己(他认为他在我心目中的情况怎么样)。

②这是对人际沟通中的心理移情的最好描绘。

移情就是要求置身于对方的社会角色心理中,去体会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和他发出的信息。

这时的沟通,完全是以心理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这样才能增进交际个体对他的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心理以及自身的原有角色心理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在沟通中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的理解他人的社会处境和心境,体验交际对象在各种情况下的不同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个体自身此时此刻的交际行为语言是否得当。

从而明了交际个体自身在与什么样的交际对象沟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行为以及什么样的交际态度。

三、心理语言的运用原则人际沟通是能动的主体之间个性心理特征的表露与感应,是双方沟通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人际沟通中,一切外在表现的交际行为都是心理语言运行的结果。

所以,在进行人际沟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沟通前做好心理决策人们在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语言的真正原因。

必须在沟通前对交际过程有预见性,让交际方式有针对性,使自己的交际行为有可行性。

我们需要预先了解沟通对象对自己的态度与认知程度,需要预见自己的交际行为语言带来的是奖励的效应还是惩罚的后果,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沟通行为定向与定性。

心理需求包含四个子系统;③第一,决策者一方的系统,实际上就是“我”怎么样?涵盖交际个体自己的经济情况、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社会影响等。

第二,交际对象一方的系统。

也就是交际对象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情况。

第三,决策者和沟通对象的系统。

包含交际双方认可的交际内容与交际形式,如沟通对他的影响如何,他对这种影响的认识又如何等等。

第四,交际的时空系统。

沟通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定在节假日还是普通时间,是选择在决策者熟悉的地方还是选择对方喜欢的地方,是随便在什么地方还是选择专门地点等。

2、沟通中做好心理调节人际沟通是双方能动的心理行为过程,要求沟通双方根据对方表现出的外在语言行为进行瞬间的心理判断和决策,去感知、理解、分析对方反馈信息的每一个变数。

从而准确把握对方信息中包含的动机和目的。

然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进行即时的调整,这个阶段是人际沟通的关键环节,其首要任务是让交际对象悦纳并寻求双方的心理共鸣,这样,双方在交际时可以更好的体会对方的立场,以便在将信息编码发送时让对方更好的接收。

3、沟通后做好心理反思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由一两次的沟通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多次的沟通来巩固、改良、发展,每一次沟通都不应该是前一次沟通的重复,如果这样,要更加深入的发展人际关系就不太可能,而动态的人际沟通又是一次性行为,不能象电影一样看完一遍后还可以从头再来一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