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

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

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

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

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处方】白矾(枯过、别研)、辰砂(飞研),各半两;南星(炮)一两,半夏(洗七次、姜汁捣、作僸)三两。

【制法】白矾、半夏僸、天南星为末,合和匀,用生姜汁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末为衣。

【功能主治】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闷。

每服十圆,生姜汤下,食後服。

亦治小儿风壅痰嗽,一岁儿服一圆,捶碎用生姜薄荷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考点:升麻葛根汤「组成」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正文」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

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

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

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

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

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

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

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方剂学考点:败毒散「组成」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主治」疮肿初起。

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正文」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用法: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方剂学考点:安肾圆【处方】肉桂(去粗皮。

不见火)、川乌(炮。

去皮。

脐),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

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

炙)、石斛(去根。

炙)、白术、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

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

小肠气,炒茴香,盐酒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考点:旋覆代赭汤组成|功效【方剂名】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组成】旋覆花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姜五两(15g)代赭石一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12枚(4枚)【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证。

噫气频作,心下痞,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本方证由胃虚痰阻,气逆不降所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为顺。

胃气虚则升降失常,胃气因虚而上逆,则噫气频作,反胃呕吐,或吐涎沫;胃虚运化失职,湿聚生痰,痰阻气机,则心下痞;舌苔白滑,脉弦而虚,为中虚痰阻之征。

胃虚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宜降。

虽实虚并见,但以气逆痰阻为主,治宜降逆化痰,兼以益气和中。

方中旋覆花功专下气消痰,降气止噫,为治痰阻气逆之要药,重用为君药。

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肝胃之冲逆,坠痰涎、止呕吐,为臣药。

半夏、生姜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虚,共为佐药。

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诸药合用,集祛痰、降逆、补虚于一方,使痰除、气降、脾健,诸证自愈。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的代表方,以心下痞,呕吐,噫气,苔白滑,脉弦虚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属胃虚痰阻者。

3.使用注意代赭石性寒而沉降,易伤胃气,中焦虚寒不宜重用。

【方歌】旋覆代赭汤人参,半夏姜枣甘草临,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力能尽。

方剂学考点:附子回阳散主治|用法用量附子回阳散主治|用法用量:名称:附子回阳散别名:济生回阳散组成:附子2枚(炮裂,去皮脐)。

出处:《圣济总录》二十七。

主治:阴毒伤寒,面青四逆,及脐腹(疒丂)痛,身体如冰;并疗一切卒暴冷气。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取生姜自然汁半盏,冷酒搅匀,共1盏调服,更以冷清酒1盏送下,相次更进1服。

良久脐下如火,遍身和暖为度。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附注:济生回阳散(《本草纲目》卷二七)。

方剂学考点:血府逐瘀汤【方剂名】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当归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5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人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证为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瘀久化热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宗,血之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胸中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故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瘀血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上逆,或呃逆日久不止;血瘀日久化热,则内热烦闷,人暮潮热;热扰心神,则心悸失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唇暗或两目黯黑;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均为血瘀之征。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凉血、清热。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化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长于祛瘀通脉,引瘀血下行,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生地黄凉血清热除瘀热,与当归养血润燥,使祛瘀不伤正;枳壳疏畅胸中气滞;桔梗宣肺利气,与枳壳配伍,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柴胡疏肝理气,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为活血祛瘀药、行气药、养血药合用,活血而又行气,祛瘀而又生新,可作为通治一切血瘀气滞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以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3.使用注意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慎用。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各一钱(各3g)桃仁研泥红花各三钱(各9g)老葱切碎3根(3g)鲜姜切片,三钱(9g)红枣去核,七个(5枚)麝香绢包,五厘(0.15g)黄酒半斤(250g)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证。

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舌暗,或有瘀斑、瘀点。

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炒,二钱(6g)当归三钱(9g)川芎三钱(9g)桃仁研泥。

三钱(9g)丹皮赤芍乌药各二钱(6g)延胡索一钱(3g)甘草三钱(6g)香附一钱半(4.5g)红花三钱(9g)枳壳一钱半(4.5g)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阻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炒,七粒(1.5g)干姜炒,二分(3g)延胡索一钱(3g)没药一钱(3g)川芎一钱(3g)官桂一钱(3g)当归三钱(9g)蒲黄三钱(9g)。

赤芍二钱(6g)五灵脂炒,二钱(6g)水煎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