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第7章补益剂

中医方剂学第7章补益剂

萎黄,舌淡,脉虚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
主治
2、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
无力。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补中益气汤
• 本方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 •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 — 茯苓 + 当归补血汤 + 升麻、柴胡 君:黄芪——重用18g甘温,入肺脾经, ①补肺气,实卫气
砂仁:①行气化滞,使补而不滞,
②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佐 桔梗 宣利肺气,通调水道
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参苓白术散
• 桔梗的配伍意义 1、开宣肺气以通水道,助于除湿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功效。
参苓白术散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除脾胃气虚症状 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 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 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难点: • 本方为何升补并用?作用重心以升为主还是
以补为主? • 为何以黄芪为君药?柴胡入肝胆经为何能用
于中气虚陷之证? • 升麻在补中益气汤和清胃散中的作用有何不
同?
柴胡重用(12-18g):透表解热;中 等量(6-9g):疏肝解郁;轻用(2-5g)配 黄芪:升阳举陷。
佐 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血滞: 川芎 赤芍 当归 熟地
偏虚:熟地 白芍 川芎
月经不调:当归
偏瘀:川芎 赤芍 熟地
腹痛:
偏虚: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偏瘀:川芎 当归 熟地
四物汤
配伍特点 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四物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面色无华、心悸头昏、唇甲 色淡、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散
• 1玉屏风散证治原理及配伍意义
• 2桂枝汤与玉屏风均可用于表虚自汗,二方 证有何不同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一两(6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各 12g)
主治
气虚基础见症:面色萎黄或 萎白,四肢无力、短气、脉
表 虚软—益气实卫 虚 证
表卫不固:自汗—固表止汗
易感外邪
玉屏风散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四物汤
加减变化
➢ 瘀血为主,+ 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 =桃红 四物汤:具活血化瘀之功,主治瘀血阻滞引起的 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有血块、色紫暗者,以 及跌打损伤、血瘀青紫肿痛等。
四物汤
药理研究
➢ 纠正贫血 ; ➢ 抗血栓形成; ➢ 抗缺氧 ; ➢ 抗自由基损伤(增强SOD的活力); ➢ 调节免疫作用; ➢ 雌激素样作用。
生脉散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解
生脉散
君 人参:甘温补肺,大扶元气,使 元气振奋,肺气充足,腠理乃 固而阴液不能外泄,则短气自 汗诸症得解。
臣 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 ①敛肺止咳,
②敛阴止汗。
生脉散
配伍特点
人参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 味子味酸敛肺止汗,三味同用,一补一润一敛, 以补气为主,气足则能生津敛汗。使气复津生, 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故曰“生 脉”。
第七章
补益剂
概述
一、含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 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概述
二.立法依据:
《内经》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 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三.适应证:虚证
先天不足 饮食失调
后天 失调
劳倦过度 情志不畅 病后失调
脏心 虚肝 证脾
使用注意
1.辨清虚证真假,所谓“大实有羸 状,至虚有盛候”。 ➢2.常服久服补益剂,须适当配伍健 脾和胃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第一节 补气
• 目的与要求:
•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 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第一节 补气
• 适应证 脾肺气虚证
第一节
• 方药配伍方法
补气
补气药+除湿药(开宣、苦燥、芳化、淡渗)。 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
• 适应证
血虚证
第二节 补血
• 方药配伍方法
直接补血: 补血药
补血剂 补气药
间接补血 补肾药
活血药
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四物汤补血行血之理。
四物汤
组成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药量特点:重用熟地,轻用川芎(原方四味等分) 用 法:水煎服。宜空腹或饭前热服。
四物汤
主治
(全身)血虚不荣:头昏目眩,面色无华,
四物汤
现代运用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先兆流 产、产后子宫复旧不良、胎盘滞 留、贫血、荨麻疹等属于营血虚 滞者 。
四物汤
使用注意 ➢ 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
证,非其所宜; ➢ 方中熟地滋腻,当归滑润,故湿
盛中满,大便溏泄者忌用。
当归补血汤 ﹡
《内外伤辨惑论》
• (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 (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芪? • (3)补气何以用黄芪而不用人参?
升麻在补中益气汤中升举阳气,在清 胃散中清热解毒,火郁发之。
生脉散
《医学启源》
• 生脉散的组方意义
生脉散
组成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
生脉散
主治 气阴两伤证
1、暑热汗多,耗伤气阴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渴,舌干 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伤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 咳嗽自汗,脉虚细。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参苓白术散配桔梗、砂仁的意义。
• 2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均可用于脾胃气虚 证,二方有何不同。
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砂仁 白扁豆 薏苡仁 桔梗 大枣 莲子肉
用法:散剂,每服6g,枣汤调下;汤剂,水煎服。
•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②补益中气③升举下陷之清阳④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与黄芪同用,增强补中
益气之功
佐: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补而不滞
陈皮——理气和胃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甘温除热,气血并 治,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
补中益气汤
组成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药量特点:重用黄芪,余药用量皆轻。 用法:汤剂,水煎服;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
•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 趣记:异功无茯,胡妈当妻。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
加减变化
• 若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 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现代运用
玉屏风散
• 对于过敏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 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 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均可加减用之
第二节 补血
• 目的与要求: • 掌握:四物汤、归脾汤 • 熟悉:当归补血汤
第二节 补血
当归补血汤
组成
黄芪 当归 (5:1)
药量特点:重用黄芪一两,轻用当归二钱, 两者比例为五比一。
当归补血汤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
主证:发热(证象白虎)肌热面红,烦 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妇人经期、产后血虚或疮疡溃后,久不 愈合者或慢性病。
血虚—阴不维阳—阳无所附,浮越 肌表
• 血虚发热的机理
1.劳倦内伤—阴血不足—阴不维阳
发热
2.急性大量失血—气无所附—阳气外越
浮阳充斥脉道—脉洪大 阳气外越而耗损—脉虚 卫气外泄—肌表失固—津液外泄—多伴汗出
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区别
白虎汤证
当归补血汤
病机:气分热盛(实热) 血虚阳浮(虚热)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 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等疾病属气阴 两虚者。
现代运用
生脉散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 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 虚者。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 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 虚者。
★本方与竹叶石膏汤均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 证,两方如何区别运用?
生脉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 。
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 脉虚为辨证要点。
生脉散
加减变化
➢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 ➢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剂型改造
生脉散
➢ 参麦注射液;
10ml/支,40~80ml/次+ 5% GS 500ml,ivgtt.
➢ 生脉注射液。
参苓白术散
加减变化 ➢ 兼里寒而腹痛,+ 干姜、肉桂 ;
• 附方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
配伍

以补气健脾的人
参、白术、茯苓 为主,为治脾胃 气虚的基础方
参苓白术散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 上配伍渗湿止泻之 苡仁、砂仁等,并 配伍了宣利肺气之 桔梗,体现了“培 土生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