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6讲 石油沥青的基本组成和技术性质
第16讲 石油沥青的基本组成和技术性质
土木工程建筑主要应用石油沥青。
3
二、石油沥青的化学组分和胶体结构
1、石油沥青三组分分析法
性状 外观特征 组分 平均 分子量 碳氢比 /原子比 含量 /%
在沥青中的主要作用
油 分 树 脂
沥青 质
淡黄透明液体
200~700
0.5 ~0.7
45 ~60
赋予沥青以流动性。油分 多,流动性大,而黏性 小,温度敏感性大 使沥青具有塑性和粘性。
• 注意:初始温度5℃
加热速度为5℃/min
17
• 表示:T
�
�
软化点的意义 • 沥青软化点越高,沥青的温度稳定性越好。 • 针入度是在规定温度下测定沥青的条件粘度,
软化点则是沥青达到规定条件粘度时的温度。 因此,软化点既是反映沥青材料温度稳定性的 一项指标,又是沥青粘度的一种量度。
18
(3)延性与脆性 ——指石油沥青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能承受的塑性变形的总 能力。石油沥青的延性用延度指标表示。
测定方法: 绝对粘度 针入度(适应固体或半固体粘稠石油沥青) 条件粘度 软化点:既是粘性测定指标,又作为测定温度 稳定性的方法
11
�
影响粘性的因素
• 组分的影响:当沥青质含量多,同时有适量树
脂,而油分含量较少时,粘滞性大。
•
温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 高,粘度降低,反之,粘度升高。
12
1)针入度
TR & B − 25 存在问题:针入度--温度感应性系数A值为小数,使用不方
便, 引入针入度指数PI值的概念。 经验公式:
PI =
20 − 500 A 1 + 50 A
27
A=
lg 800 − lg P( 25� C ,100 g ,5 s )
�
针入度指数的应用
• 针入度指数愈大,表示沥青对温度的敏感性愈小。 • 划分沥青的胶体结构: PI<-2者,属溶胶型沥青 PI=-2~+2之间者,属溶-凝胶型沥青 PI>+2者,属凝胶型沥青
31
(6)耐久性
沥青性质随时间而产生“不可逆”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能 变化的过程,称为沥青的老化,也就是沥青的耐久性。 老化是组分的变化:石油沥青在热、阳光、氧气等因素的长期 作用下,沥青中油分和树脂相对含量减少,地沥青质逐渐增多 1)影响因素 ①温度与氧化作用。影响沥青氧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T高氧化快 ②光的影响。日光照射后,促使氧化速度加快。 ③水的影响。水在与光、氧和热共同作用时,能起催化剂的作用。 ④自然硬化。 ⑤渗流硬化。渗流硬化是指沥青中的油分流到矿料的孔隙中去 而导致沥青的硬化
含量增加,粘聚性和塑性增 大,温度敏感性增大。
红褐色粘稠 半固体
800~3000
0.7 ~0.8
15 ~30
深褐色固体 微粒
1000 ~5000
0.8 ~1.O
5~30
赋予沥青粘度和温度稳定 性。含量高,粘性增大,温
度稳定性好(敏感性小), 但塑性降低,脆性增大。
4
2、四组分分析法
石油沥青的四组分分析法是将石油沥青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 质和沥青质。石油沥青按四组分分析法所得各组分的性状如下表:
32
2)耐久性评价方法
研究沥青的耐老化性能,通常是将沥青试样在室内进行加速老 化试验,然后根据老化前后试样的性能变化加以评定。 沥青的老化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沥青在热拌和过程中 的老化,称为短期老化;另一阶段是沥青在路面长期使用过程 中发生的老化,称为长期老化。
建筑石油沥青评价方法:采用蒸发损失百分率和蒸发后 针入度比评价。 (沥青试样在160℃条件下,加热蒸发5h)
30
(5)粘附性
沥青与矿质集料的粘附性影响沥青路面的质量和耐久 性,因此粘附性是沥青的重要性质。 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以薄膜的形式裹覆在集料颗粒表面,并 将松散的矿质集料粘结为一个整体。 粘附性不仅取决于沥青的性质,也取决于集料的性质。 粘附性的评价方法:沥青与粗骨料的粘附性试验,根据沥青混 合材料的最大粒径决定。 粗骨料的 最大粒径 >13.2mm,采用水煮法 ≤13.2mm,采用水侵法
19
沥青延度测定示意图
20
延度
沥青延度试验
�
3)影响塑性的因素
• 组分的影响:当油分和沥青质适量,树脂含量越多,沥青质表
面的沥青膜层越厚,塑性越好。 随着沥青胶体结构发育成熟度的提高,含蜡量的增加, 以及饱和蜡和芳香蜡的比例增大等,都会使沥青的延度值相 对降低。
•
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塑性增大。 沥青延度越大,其塑性变形越大,有利于低温变形。
�
定义 软化点——沥青由固体转变为具有一定流动性时的 温度。
16
�
测定方法
我国现行试验方法要求采 用环球法软化点。 如图,该法是将沥青试样 注于规定内径的铜环中,环 上置一钢球,在规定的加热 速度下,沥青试样逐渐软 化,直至在钢球荷重作用下 滴落到下层金属板(距离为 25.4毫米)时的温度,称为 软化点,单位:℃ 。
性状 组分 饱和分 芳香分 胶质 沥青质 外观特征 无色液体 黄色至红色液体 棕色粘稠液体
深棕色至黑色固态 平均相对密度
平均分子量 625 730 970 3400
主要化学结构 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含S衍生物 多环结构,含S、O、N 衍生物 缩合环结构,含S、O、N 衍生物
0.89 O.99 1.09 1.15
33
3)评价指标:
• •
蒸发前沥青质量 − 蒸发后残留物质量 蒸发损失百分率 = × 100 % 蒸发前沥青质量 蒸发后针入度比= 蒸发后残留物针入度 ×100% 蒸发前沥青针入度
蒸发损失百分率越小,蒸发后针入度比越大, 则表明沥青大气稳定性越好,沥青耐久性越高。
34
(7)施工安全性
沥青使用时必须加热,由于沥青在加热过程中挥发出的 油会与周围的空气组成混合气体,当遇到火焰会发生闪火, 为此,必须测定沥青加热闪火和燃烧的温度,即所谓闪点 和燃点。 闪点定义:沥青加热挥发出可燃气体,与火焰接触初次发生 一瞬即灭的火焰时的温度。 燃点定义:指沥青加热挥发的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与火焰 接触能持续燃烧时的最低温度,并持续5s以上。 评价指标:闪点。如建筑石油沥青的闪点为230OC 闪点和燃点是保证沥青安全加热和施工的重要指标。 通常采用克利夫兰开口杯法测定(简称COC法)。
9
2)热胀系数
沥青在温度上升1 ℃时长度或体积的变化,分别称 为线胀系数或体胀系数,统称为热胀系数。 热胀系数越大,沥青路面在夏季越易泛油,冬季 冷缩越易产生开裂。
3)溶解度
是指石油沥青在三氯乙烯、四氯化碳或苯中溶解 的百分率。
10
(2)粘滞性(简称粘性) ——指石油沥青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石 油沥青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沥青的粘性是划分沥青牌号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
1)延度的定义 延度——将沥青试样制成8字形标准试件,采用延度仪,在规 定拉伸速度和规定温度下拉断时的长度,单位:cm。
规定条件为:试验温度有0℃、10 ℃ 、15℃、25℃等; 拉伸速度有1 cm/min、5cm/min两种。
�
2)延度的表示方法: D(T,v) 其中,T为试验温度,v为拉伸速度。
2
2.分类:
地沥青
天然沥青:石油在自然条件下,长时 间经受地球物理因素作用形成的产物 石油沥青:石油经各种炼制工艺加工后 而得的沥青产品 煤沥青:煤经干馏所得的煤焦油,经 再加工后得到煤沥青
沥青
按产源不同
焦油沥青
页岩沥青:页岩炼油工业的副产品
3.应用: 广泛用作路面、屋面、防水、耐腐蚀等工程材料。
c)
a)溶胶型结构;
c)凝胶型结构
6
溶胶型沥青的特点: 1) 流动性和塑性较好,开裂后自行愈合能力较 强,低温时变形能力较强; 2)温度稳定性差,温度过高会发生流淌。 凝胶型结构的特点: 1)流动性和塑性较差,开裂后自行愈合能力较差; 2)弹性和塑性较高,温度敏感性较小。高温稳定性 较好,低温变形能力差。 溶胶-凝胶型沥青的特点: 高温时具有较低的感温 性,低温时又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高等级沥青 路面用的沥青均属于此类)
另外:石油沥青中含有蜡,它会降低沥青的粘结力和塑性,并 对温度特别敏感。
5
3、胶体结构
1)溶胶型结构——沥青质含量相对较少,油分和树脂含量相对较高 2)溶-凝胶型结构——沥青质含量适当,油分和树脂含量相对较高 3)凝胶型结构——沥青质含量相对较多,油分和树脂含量相对较少
a)
b) 沥青胶体结构示意图 b) 溶-凝胶型结构;
22
4)脆性
• • • 沥青材料在低温下受到瞬时荷载时常表现为脆性破坏,沥 青脆性的测定极为复杂。 目前测试方法:采用弗拉斯(Fraass)脆点。 拉斯脆点试验原理:将沥青试样0.4克在一个标准的金属薄 片上摊成薄层,将其置于脆点仪内并使其稍稍弯曲。当以 1℃/min的速度降温时,沥青薄膜的温度随之逐渐降低,当降 至某一温度时,沥青薄膜在规定弯曲条件下产生脆断时的温 度,即为沥青的脆点。
7
三、 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1)物理常数 (5)粘附性
√ √ √
(2)粘滞性(粘性) (3)延性和脆性 (4)温度敏感性
√ (6)耐久性
(7)施工安全性(闪
点、燃点)
以建筑石油沥青为主讲解
8
(1)物理常数
1)密度——在规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单位:kg/m3或 g/cm3。 我国现行试验方法规定测定15℃下沥青密度。 相对密度——在规定温度下,沥青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之比 我国现行方法规定测定25℃下的相对密度。 沥青15℃密度与25℃相对密度之间的换算公式: 沥青与水的相对密度= 沥青的密度(15℃)×0.996 通常粘稠沥青的密度在0.96~1.04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