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周边环境:以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兵马陶俑、无毒背心、老虎鞋等)旅游餐饮为主。
传统艺术文化:秦腔、踩高跷、社火芯子、吹糖人、做脸谱、印年画、皮影戏、蒸花馍......生活:织粗布、纺线、临潼节日习俗:春节俗称“过年”,古时叫“元旦”,即每年的第一天。
临潼人的春节风俗有:食五豆腊月初五,家家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谓之“五豆”。
腊八粥腊月初八日,户户食粥称吃“腊八粥”,此日食面称“腊八面”,意思是在腊月初八日纪念八种农神,以粥、面表示敬祭。
农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外出的人都要在此日前回家祭灶。
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除,以灶糖(小米熬制的糖)、枣山(以面作山形,上粘红枣蒸熟)及甘果敬献灶君。
解放后,祭灶之风仍在山原农村流行。
除夕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为除夕,是除旧换新之意。
早饭后家家帖春联、帖窗花、帖年画、贴门神等俗。
下午,设案焚香,敬祭祖先。
黄昏时,鸣炮、点烛,迎接灶神,及祖先享祀。
此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叫“守岁”,一起包饺子吃夜饭叫“吃岁饭”。
近年来,农村已转变为打扑克、看电视、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过年正月初一日,此日凌晨,村村鞭炮齐鸣,户户明烛焚香祭祖,谓之“迎春”“迎神”“迎喜”。
黎明,家长率子女祭拜祖先灵位,然后男女依次向长辈拜年,昔时叩首,今为鞠躬礼或说几句祝福的话。
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
此日早餐食水饺,有的人在饺子中包上几枚硬币,谁能吃上包钱的饺子,称谁“有福”“值钱”,这叫吃“元宝”。
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似耳,饺馅谐线音,饺子又像元宝,象征“吉祥如意”。
中午吃面条叫长寿面,谓“天长地久”。
正月初二、初四、初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多择此日订亲、嫁、聚,或给小孩认干亲、完灯。
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
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打秽气”;有剪纸人掷之村外叫“送穷气”,家家打扫室内外叫“扫穷”,此日,不出门户,不待客。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元宵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遍室通明,鸣炮、焚香祭祖、敬献果肴,并给先祖坟上点烛照明。
十三岁前的儿童,从正月十三日夜起,要打灯笼。
村村社社组织元宵灯会,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有五彩缤纷的花灯;有灿烂辉煌的花火;有以妇女为主的打花棍、说曲猜谜;有乡土风情的狮子、竹马、旱船等社火节目。
解放后,临潼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在这时举行,真是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补天节正月二十日,传为女娲氏生日;另一说是老君李耳生日,家家户户蒸擀馍或烙饼,称作千层饼、合页饼,以饼掷房上谓之“补天”,以纪念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功。
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时有惊蛰、春分之间,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苏醒,故名“龙抬头”。
这天,人们剃头理发叫理龙头。
清明节清明前二日为“寒食”,乡人称为“一百五”(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叫“新坟”。
寒食,是禁火的意思。
寒食后一日为“单清明”,乡里人上本族总坟,由族中老前辈人讲族史,排班辈。
寒食后二日为“双清明”,即清明节。
此日,以户为单位上坟祭祖。
清明时节,作秋千,青年男女戏之,谓游百病。
特别是解放后,城乡青少年学生清明节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每年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之死而定的民间节日。
这天,家家吃粽子、油糕、油饼等食品,意在祈求水中动物吃了这些食品,不要吃屈原的身体。
乞巧节七月七日,传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织女牛郎相会的日子,称为“七夕”。
七夕,又称“鹊桥会”,这天到处看不到喜鹊,传说此日都飞到天上银河边给织女、牛郎搭桥去了。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
南、北朝以来,我国即流传了“中秋赏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枣子石榴神仙”。
乡下人在节前,女儿探娘亲,女婿给岳丈送节礼,外甥拜舅等,要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夜,家人团坐庭院,明月之下,品尝月饼、糕点、果品,畅饮美酒,听老人讲说天上人间的陈年故事,饱享天伦之乐,美其名曰,“元月”。
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重阳自古就有怀念故士的意思,它象征着炎黄子孙团圆共度佳节。
如今,国家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年节,全国上下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其节日气氛更加热闹、文明、祥和。
寒衣节十月一日为寒衣节。
农村人,这天晚上将用白纸制作的棉衣在门外烧化,口中念诵请祖先收穿棉衣,叫“送寒衣”;在外之人,此夜要在十字路口烧化纸钱,以表他们在外虽不能回家,但却不忘记先祖的恩惠;已出嫁之女,于节前要回娘家,给已故的老人烧送棉衣,敬祭一番,以表哀思,此俗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文明,逐步淡薄、消失。
冬至亦称“大冬”,是农业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民间有“大冬过小年”之说。
民间,冬至日前夜,各家各户在门外烧纸钱,敬祭祖先。
此日家家吃饺子。
骊山&女媒节现叫单子会。
古历六月十五日(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相传骊山(女娲氏)的生辰日;又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定婚嫁、女媒节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
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在夏收大忙后休闲上山避暑的节日。
传说,人文初祖女娲氏,她与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圣迹;她在灵水(今零河)之滨抟土造人,给人间流传下许许多多优美的故事。
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圣功,在其发祥之地骊山修建庙宇,尊为骊山0。
骊山女媒节,是带有原始女性崇拜之间民,俗名“善嗣会”,或名“传子会”“禅子会”等。
会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鞭炮之声隆隆,古乐戏曲之音充耳,食堂饭馆供不应求,大小旅社总是顾客满员,通宵达旦,这种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外游人旅游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动渐渐被新文化风尚所代替。
饮食习俗:饮食本县食粮,平川以小麦为主,杂粮有玉米、豆类;塬区以小麦为主,杂粮有谷子、玉米、红苕、豆类等;山区以小麦为主,杂粮有玉米、黑豆、红苕等。
主食品为上述粮食的加工品,可分以下几种:主食:〔面类〕臊子面:用碱水或盐水和面,擀薄切细,煮熟捞出过水后,浇上臊子汤(有荤有素);麻式面:将擀好之面切成各种几何形的小片煮熟,加入烩菜。
剥刀面:将面擀厚,切成如筷子形短条煮熟,入烩菜。
扯、撕面:以盐水和面,用手撕、扯成面条,煮熟捞出,或蘸水吃,或油泼,或浇臊子吃均可口。
奋奋面:即宽长面片,煮熟蘸调和油水吃。
猴儿面:将面搓条,切以小块,用手逐个成半瓢形,如猴背故名,煮熟杂入烩菜,其味别致。
〔饺类〕水饺:以水煮食,农村人又称煮馍、煮角等。
蒸饺:沾水食之。
烙饺:饺子包好后,放锅内以油烙熟食之。
〔饼类〕煎饼:以面糊在锅内烙成薄饼,卷炒菜或蘸酸辣蒜水食之。
烫面饼:用烫面烙成碗口大小的薄饼,卷菜食之。
补天饼:用发面擀薄,抹上油及调料,上盖一层,再抹调料油,如是八九层,成一大圆饼,放锅内蒸熟食之,是骊山之传统风味。
合子饼:有肉合、菜合、蛋合之分。
即以面包馅,擀成饼状,或蒸或烙均有别致风味。
油饼:农村人叫油馍。
即将面擀薄,加以葱花、油、调和,卷成螺旋状,压成面饦,放锅内烙熟。
石子打饼:乡间人叫打馍,即将面饼放在锅内炒焦之小石子上,两翻就烙熟了,其饼上尚有无数石子烙印,为渭北人之特别风味。
锅盔:将面擀成厚饼状,放锅内烙熟,形如锅底,硬如头盔,故名锅盔,其味佳香。
贴馍:将面擀成饼状,贴于已烧焦的锅帮上,刹时即烧熟可食,其味醇香。
〔包子花卷〕有油包子(馅包大油、菜油等)、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及豆沙包子(绿豆、小豆煮烂放红糖即为豆炒)。
山区农民还有一类米饭包子(馅为炒小米)等。
〔杂食类〕饸饹:荞面为上品,麦面次之,薯面亦可。
即用揉好的面放入饸饹床子,人力压之成细面条状,入锅煮熟,或浇臊子或凉调都可口。
凉粉:以绿豆、豌豆等粉加水成糊状,熬熟后,放置盆内凉冷,待凝固后,凉拌而食。
花卷:用面擀成如长方形面片,涂以葱花油卷成花蕾形,放锅内蒸熟食之。
面皮:又叫凉皮、瓤皮,用上好面粉和成糊状,入金属罗内蒸熟,切成面条形,五香调味调之而食。
鱼儿:将已烧熟的粉糊,舀入漏斗中漏到凉水里,使之凝成如蝌蚪状的面食,捞出凉调,是一种很好吃的食品。
搅团:用玉米面粉,撒入烧开的水锅里,一边继续烧火,一边用棒在锅里搅,使之成团,至熟,舀入碗中调味汤而食;也有将锅内搅团入盘子待凉成块状,切片凉调而食,更有味道。
此外,还有玉米糁、拌汤、小米捞饭等民间家常便饭。
副食:〔肉类〕以猪肉为主,鸡、鸭、牛、羊肉次之,鱼肉极少,但农民却以野生动物肉为美,如雁、兔肉等。
〔蛋类〕以鸡蛋为主,鹅、鸭蛋极少。
〔蔬菜〕大部分农民都是自己种点常菜。
有红、白萝卜、白菜、豆角、茄子、西红柿、韭菜、大葱、辣椒、大蒜、莲菜;豆芽则是农宋自己泡长;腌菜一般是户户都有。
〔瓜类〕有冬瓜、南瓜、笋瓜、黄瓜等。
〔果类〕桃、杏、李、柿、核桃、石榴、苹果、枣等遍及山塬,渭北各地仅有苹果及枣树。
调味:〔油〕本县人食油以棉籽油、菜籽油为主,芝麻及动物油很少食用。
〔盐〕旧社会食用山西潞盐,穷人则买渭北的锅底盐(即熬盐),现在均食精制盐。
〔醋〕农家食醋自酿,山塬区多食柿子醋,渭河北习惯用麸皮酿醋,渭河南人多食用米酿醋。
〔酱〕农民一般家庭来客过事,多从商店和酱坊购买。
〔花椒〕一般农家,于庭院中种植椒树一棵,平时实用椒叶,花椒面只是炒烩菜时才放上一点。
〔生姜〕是农家必备之物,不仅可作调料,亦可防病。
本县无种植,平时从市上买来备用。
〔芥末〕本县普遍种植芥末,叶可菜食,种子研粉作调料,可调凉菜、凉粉、饸饹等,其味甚佳。
〔调料粉〕农村人叫调和面,有花椒、小香、大香、丁香、桂皮、干姜、胡椒等,合研为粉,具有五味、五香之美,故名五香粉,是炒、烩、炖菜必备之品。
〔辣椒〕本县人喜食,农家种植少许自用,夏日采食青辣椒,秋摘红果,晒干碾成辣面,用油泼之其味浓香,还可以鲜辣角腌菜,更具佳香。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从简,午餐从繁,晚餐叫喝汤。
旧中国,山区人以玉米、洋芋、红薯为主,间以野菜充饥,很少吃馍,由南向北,从塬区至渭北平原,生活较山区富裕,饮食亦讲究。
每日早餐以稀饭、蒸馍,配以小菜;中餐以面食为主;来客过节则炖、烩、炒菜,尽其所能改善生活;晚餐,叫喝汤,从简,一般人家只是茶水泡馍,配以辣子、小菜。
农村人吃饭,还讲究方桌高凳,家境富裕者,每餐配有四碟菜及盐醋,筷子放盘内,连盘置桌上;贫困家,则全家人围坐小桌,放一碟混合菜,或给每人碗里放点野菜以作调味就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近年来,解决了山、塬区人民温饱问题,主粮及蔬菜等副食品日渐增加,饮食普遍重视卫生。
无论县城、农村、山区、平原,终年主食小麦,食油、肉、蛋、蔬菜已为生活必需品。
平时午餐,都要炒菜、吃面条,逢年过节,待客之风盛,非昔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