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及曹雪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情节安排的妙.3.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
4.通过分析众人对宝玉挨打的反映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
2.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探求宝玉挨打中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
3、通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不同反应的分析,体会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增删、调整、改进、充实教学要点:品味文章情节安排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颠峰,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千百年来,《红楼梦》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走进这个瑰丽的艺术世界。
我们学习一篇选文《宝玉挨打》。
二、简介1.《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2.曹雪芹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高祖曹玺出任江宁织造,曹家移居江宁,雍正六年(1727)遣返北京。
曹家三代四人(曹玺、曹寅、曹颙、曹俯)先后任江宁织造,在江南历六十年之久。
在曹寅任职期间,康熙六次南巡,曹家接驾四次,经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看锦之盛。
由于接驾造成的巨大经济亏空,为日后的败落增删、调整、改进、充实埋下了祸根。
随着康熙的去世,曹家失去了政治庇护,开始走向没落。
曹雪芹出生之时,江南曹家已进入「末世」。
雍正五年,曹家被抄,败落了。
江南曹家的兴衰,在少年曹雪芹的心中留下了一段不看回首的「秦淮旧梦」。
曹家于雍正六年春夏之交即迁回北京,风月繁华的江南生活已成过眼烟云,从此,曹雪芹在北京度过了三十余年的坎坷人生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3、本文背景简介28回:宝玉与忠顺王府优伶琪官交好,互赠礼物32回:宝玉与王夫人婢女金钏打闹,惹怒王夫人,王夫人决意将金钏驱逐,金钏不堪其辱投井自杀。
三、解题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的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本文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
逐层递进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写得非常出色。
四、情节波澜吴功正先生将《红楼梦》情节设计起伏跌宕的的特色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两部分,一是宝玉挨打的起因;二是因宝玉挨打,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一)“潜流暗滚”问题1:宝玉挨打前的有什么神情变化?(参考:宝玉见贾雨村是“思欲愁闷”;回来听到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见到母亲是“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出门后是“茫然不知何往”“低头感叹”;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倒抽了一口气”、“垂手一旁站着”、“惶悚”;忠顺府索人,起先隐藏事实,后被揭穿,“轰去魂魄”、“口瞪目呆”;宝玉听见父亲吩咐,知“多吉少凶”,找人报信又不能,“急的跺脚”,被逼出门去挨打。
)问题2:贾政打宝玉前有什么神情变化?(参考:贾政责说宝玉见贾雨村精神不振时“原本无气”;但与之“撞个满怀”后看到他垂头丧气,“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贾环告状,如火上浇油,多次“喝令”,“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
)问题3:对照宝玉与贾政的神情变化,归纳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参考:①宝玉陪贾雨村,“半天才出来”,“全无慷慨挥洒谈吐”,使贾政责怪之,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
②宝玉因悲金钏儿之死,“不似往日”,又与贾政撞个满怀,他的惶悚让贾政“倒生了三分气”,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
③忠顺王府索人,状告宝玉引逗琪官,使贾政认为宝玉“不读书”还“做出无法无天”的事情,气恼不堪,这是宝玉挨打的诱因;④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钏儿含羞“赌气投井”,贾政发怒,这是宝玉挨打的直接发因。
)在分析过程中可形成以事件为中心的结构图(二)“惊涛大作”与“余波涟漪”问题1: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王夫人与贾母听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参考:宝玉受到痛打是高潮,而波及由近至远: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
对于王夫人与贾母的表现可让学生找出例子加以简析,以表现宝玉挨打后的余波。
)问题2:宝玉被救后,众人有何表现?(三)情节巧妙,必然中的偶然问题1:你是否发现其中存在偶然事件?有什么作用?(参考: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
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
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挨打事件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增删、调整、改进、充实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上节课内容)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增删、调整、改进、充实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二、讨论探究: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打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A、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
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
B、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
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
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补充资料:(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前面章节里表现贾政、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如表现贾政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
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表现宝玉的:“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三、探究原因、深挖主题问题:宝玉挨打有几层原因,其真正的根源是什么?1、表层原因:“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2.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贾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道,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
可以说,宝玉挨打是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的表现。
“宝玉的思想里充满着颓废,而维护正统者是容不得颓废的。
颓废永远不是主流,不是正统。
这两种观念的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是必然的,因为两者不可调和。
”(王蒙)四、总结《宝玉挨打》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增删、调整、改进、充实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
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
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性格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
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浅层接触:学生感悟“宝玉”、“贾政”、“王夫人”的形象(参考:宝玉――性情乖张,粉脂味重,喜欢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是贾府的中心人物。
贾政――是贾府里的大家长。
王夫人――是很疼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只要是基于学生的感悟都可。
)三、深层分析:在本文的具体场景中体味人物深层形象(一)宝玉的人物形象问题1:宝玉会见时贾雨村是怎样的情形?他与金钏儿、琪官又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
与金钏儿是在王夫人房间与之打闹,听说金钏儿赌气自杀,他“心中早又五内摧伤”;他与身份低微的戏子琪官互换礼物,都说明毫无贵贱之分,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