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带技术规范

胶带技术规范

按 GB/T 4852 规定测定。 5.4.2 持粘性位移
按 GB/T 4851 规定进行测试。测量试样 1h 的位移量。 5.4.3 持粘性时间
按 GB/T 4851 规定进行测试。测试胶带与试验板分离所持续的时间。 5.4.4 高温持粘性
按 GB/T 4851 规定进行测试。 试样在 70℃测试环境下放置 30min 后,加载砝码直至胶带与试验样板分离所持续的时间。 5.5 拉伸强度测试 按 GB/T 7753 规定进行。 5.6 断裂伸长率测试 按 GB/T 7753 规定进行。 5.7 解卷力测试 手持胶带一端,整卷胶带自重能坠下为合格。 5.8 海绵胶条的表观总密度测试 按 GB/T 6463 规定进行。 5.9 胶带基膜背面与聚氨酯泡沫的粘接率的测试 胶带进厂经抽样后,裁取面积大于 300mm×300mm 的试样粘在铝板、铁板或塑料板上,粘贴平整、牢固。 (若胶带宽度小于 300mm,可以长度大于 300mm 的几段依次紧密粘贴,使胶带连续面积大于 300mm×300mm) 然后向发泡塑料袋中注入发泡料 100g~200g,迅速倒在胶带背面上,固化 10min 后用力揭除发泡泡沫,在 发泡前粘接的区域中任取 200mm×200mm 的矩形区目视,计算粘有剩余泡沫的区域面积占矩形面积的百分比, 应符合相应的要求。剩余泡沫用指甲刮时不易去除干净。 5.10 耐温性测试 按 5.3 规定进行试样制备后,将试样在测试环境中放置 30min,然后将试样放入 70℃±2℃的恒温板上 保持 30min,取出试样自然冷却 10min 后用手以 0.25m/s~0.35m/s 的速度把胶带从试验板上撕下,观察试 验板上不残留胶体。试样个数不少于 5 个。 5.11 污染性测试 用胶带分别于 PS/PE 复合板的两面、喷粉板的正面进行粘合(试验前,试验板表面应干净,无污染), 用 GB/T 2792 规定的压辊在自重状态下以约 120mm/s 的速度来回辊压三次,然后在温度 55±2℃,相对湿 度为 95%±5%的环境下放置 168h 后,将胶带缓慢剥离(剥离速度不影响测试结果),同时检查 PS/PE 复合板 与喷粉板不能有沾污、侵蚀、变色现象,每种试样个数不少于 5 个。 其中胶体遗落可按 5.3.1 测试后的试 验板表面胶体遗落量进行判定,遗落量不得超过总面积的 5%。
2007-07-03 批准 3/7
2007-07-15 实施
QMB-J04.033-2007a
4.2.6 双面胶带
a) 以 0.25m/s~0.35m/s 的速度解卷时,无明显胶层不均匀和脱胶现象; b) 尺寸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7 规定。
表7
序号 1 2 3 4
4.2.7 PE 胶带
项目 厚度偏差(mm) 剥离强度(常温下)(N/cm) 初粘性 持粘性位移(mm)
4
初粘性
5
持粘性位移(mm)
6
解卷力
4.2.5 CD-12 型特种聚酯(PET)胶带
a) 基材为无针孔聚酯薄膜;
b) 外观除应符合 4.1.1 规定外,还应符合表 5 规定;
c) 尺寸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6 规定。
指标 D±0.03(D 为订货尺寸) ≥2 ≥52 ≥10#钢球 ≤3 自重能坠下
胶带技术规范
2007-07-03 发布
2007-07-15 实施
修订页
编制/修订原因说明: 为了规范所用胶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储运等,编制此标准。
原章节号 4.2.9
4.2.2
现章节号 4.2.9
编制/修订说明
编制/修订人/时间
新编,第 1 版
明瑞,刘彬/2007.1.5
将铝箔胶带分为有衬铝箔胶带和无衬铝箔胶带 明瑞/2007.6.5 两种来检验,并对其剥离强度和拉伸强度有所 调整:剥离强度由原来的 4.4 N/cm 更改为现在 的 4.0 N/cm;拉伸强度原来为 40 N/cm,现在更 改为有衬铝箔胶带为 26 N/cm,无衬铝箔胶带为 30 N/cm,升版
按 GB/T 2792 进行试验。 将试样在温度为 70℃±2℃,相对湿度为 95%±5%的环境条件下放置 24h,然后在测试环境 23℃±2℃ 中放置 1h 后,进行测试。 5.4 持粘性测定 5.4.1 初粘性
2007-07-03 批准 5/7
2007-07-15 实施
QMB-J04.033-2007a
指标 D±0.5(D 为订货尺寸) ≥10 ≥25 ≥130 ≥8
a) 以 0.25m/s~0.35m/s 的速度解卷时,无明显胶层不均匀和脱胶现象;
b) 厚度一般为 0.15mm-0.3mm,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4
序号
项目
1
厚度偏差(mm)
2
剥离强度(常温下)(N/cm)
3
拉伸强度(N/cm)
胶带技术规范
QMB-J04.033-2007a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用胶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冰箱事业部。本标准中未包含的胶带按事业部其他标准或技术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后,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792 压敏胶粘带 18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 GB/T 4851 压敏胶粘带持粘性试验方法 GB/T 4852 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 GB/T 6343 泡沫塑料和橡胶表观(体积)密度的测定 GB/T 7753 压敏胶粘带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 2944 胶粘剂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的规定 QJ/MB 04.015 关于规范 RoHS 标识的操作指引 QJ/MB 08.002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3 术语和定义
指标 D±0.005(D 为订货尺寸) ≥4.0 ≥4.0 ≥18#钢球 ≥10000 ≥30 ≥15 ≥60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距离样品 0.5m 在自然光线下,用肉眼观察外观质量。
5.2 尺寸的测定 胶带宽度的测量用精度为 0.5mm 的量具进行测量,胶带厚度的测量用精度为 0.01mm 的量具进行测量。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和企业内其他适用标准。 3.1
拉伸强度 试样拉伸至断裂过程的最大拉力与试样初始宽度之比。 3.2 断裂伸长率 试样断裂时伸长量与初始标线长度的百分比。 3.3 剥离强度 在规定的剥离条件下,使胶接试样分离时单位宽度所能承受的载荷。
2007-07-15 实施 1/7
QMB-J04.033-2007a
a) 厚度一般为 0.03mm-0.07mm,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11 规定。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表 11
项目 厚度偏差(mm) 剥离强度(常温下)(N/cm) 剥离强度(湿热老化后)(N/cm) 初粘性 持粘性时间(s) 拉伸强度(N/cm) 高温持粘性(min) 基膜背面与聚氨酯的粘接率(%)
3.4 初粘性 物体和压敏胶粘带粘性面之间以微小压力发生短暂接触时,胶粘带对物体的粘附作用称为初粘性。
3.5 持粘性 沿粘贴在被粘物上的胶带长度方向垂直悬挂一规定重量的砝码时,胶带抵抗位移的能力。用试样移动
一定距离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移动距离表示。
4 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外观
胶带应卷绕均匀,不应有明显的变形、缺口、溢胶、脱胶现象,外表面不应有明显影响使用的不合格。 4.1.2 规格
表8
纵向伸长率(%) 横向伸长率(%) 纵向拉伸强度(N/cm) 横向拉伸强度(N/cm) 解卷力 基膜背面与聚氨酯的粘接率(%)
指标
D±0.015(D 为订货尺寸)
≥10#钢球
≤3
23℃
≥2.4
80℃

≥1.8
≥300
≥300
≥10
≥6
自重能坠下
≥90
a) 底材为定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 b) 厚度一般为 0.04mm-0.055mm,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9 规定。
a) 底材为乳白色皱纹纸;
b) 厚度一般为 0.14mm-0.15mm,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1
序号 1 2 3 4 5 6 7
4.2.2 纤维胶带
项目 厚度偏差(mm) 初粘性 持粘性位移(mm) 剥离强度(常温下)(N/cm) 拉伸强度(N/cm) 断裂伸长率(%) 耐温性
a) 底材为聚酸加固玻璃纤维;
b) 尺寸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
指标 D±0.015(D 为订货尺寸) ≥10#钢球 ≤3 ≥2.4 ≥30 ≤50 ≥120℃
序号 1
项目 厚度偏差(mm)
表2
指标 D±0.015(D 为订货尺寸)
2007-07-03 批准 2/7
2007-07-15 实施
2 3 4 5 6
4.2.3 海绵胶条
序号 1 2 3
序号 1 2 3 4 5
卷筒散心离缝 卷筒异型 筒心
项目
项目 厚度偏差(mm) 初粘性 持粘性位移(mm) 剥离强度(常温下)(N/cm) 耐温性
表5 表6
指标 1mm×5mm,不多于 3 处 胶粘带不超出筒心 1mm 圆形,切割面光滑无毛边
指标 D±0.02(D 为订货尺寸) ≥20#钢球 ≤3 ≥3.2 ≥120℃
根据有无防粘纸可分为有衬、无衬两大类。
1) 有衬铝箔胶带 a) 以 0.25m/s~0.35m/s 的速度解卷时,无明显胶层不均匀和脱胶现象。
2007-07-03 批准 4/7
2007-07-15 实施
QMB-J04.033-2007a b) 厚度一般为 0.03mm-0.07mm,偏差和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10 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