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学基本问题之二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学基本问题之二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五、二者的共性和区别 (一)共性 都是在组合中产生的,都是在组合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关系 意义,单独一个词无所谓主语、谓语,也无所谓施事、受事。 笔(词) 笔?(句)—— 主语?谓语?施事?受事?当 事(工具)? 笔写秃了。—— 当事(工具) 笔踩断了。—— 受事 (二)区别 句法结构关系由相应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有人称之为显 性语法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往往缺乏特定的表现形式,有人称之为隐性 语法关系。






三、语义关系可以存在于各种句法结构当中 事物跟动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义关系,跟动 作行为发生关系的事物叫论元、论元角色或语义角色。 语义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主谓结构中,也不仅仅限于事物与 动作行为的关系,定语、状语、补语跟中心与之间的联系,甚 至直接组合的名词性词语之间,也可以从语义角度进行分析。 我的故乡(领属) 防盗门窗(目的) 定中短语 今天的报纸(时间) 黄金手镯(质料)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同一关系) 同位短语 数学家陈景润(包含关系)




又如:
1、饭吃多了
2、饭吃饱了 3、饭吃快了


4、饭吃完了
按照句法分析,构造完全一样,但从语义上分析, “多”指向“吃的饭”,“ 饱”指向吃饭的人,“ 快” 指向“吃”这一动作行为,“完”可以指向句内成分“饭” (与“饭吃光了”同义),也可以指向句外成分吃饭这一 事件(与“吃饭结束了”同义)。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 “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 分,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

四、句法上的结合关系和语义上的结合关系存在不一致 的现象。如: 孩子们都来了。 “都”在句法上与动词“来”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 语义上与前面的名词“ 孩子们”联系。再如: 1、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2、浓浓地冲了一杯咖啡。 3、薄薄地搽了一点粉。 按照句法分析,“圆圆地”“浓浓地” “薄薄地”都修 饰后面的中心语,构成偏正关系的句法结构体;在语义上,上 述三个修饰性成分却分别与“圈”“咖啡”和“粉”有直接关 系。

(二)结合语义分析区别不同的句型
1、 犯罪嫌疑人有权利提起申诉。
2、 犯罪嫌疑人有律师为他辩护。
第一例是连谓句,第二例是兼语句。



(三)结合语义结构的分析,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1、他喝光了酒。 句法结构模式相同 2、他喝醉了酒。 例1 他把酒喝光了。 酒被他喝光了。 例2 *他把酒喝醉了。 *酒被他喝醉了。 为什么变换结果不一样? 语义指向不一样: 他喝酒,酒光了。 他喝光了酒。
词序、词类序列
句法关系:由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诸如主谓、动 宾、偏正等。 语义关系:是对词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现实关系的概括,是实词跟 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跟动作、受事跟动作等。


二、语义关系的标记 现代汉语的介词有标记语义角色的功能 老板把他开除了。(受事) 他被老板开除了。(施事) 他用电炉炒菜。(工具) 但是,介词跟语义角色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一杯酒就把他喝醉了。(施事) 手脚被绳子捆得结结实实。(工具) 句法结构关系是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汉语的语义 结构关系通常没有特定的外在标志,如果缺乏对客观事物本 身的认知,可能很难对语义关系作出判断: 海葵不吃了。 “海葵”可能是施事,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既可以是施事, 又可以是受事,决定于“海葵”这一特定事物本身的特性。
他喝醉了酒。 他喝酒,他醉了。


语义特征分析也属于语义方面的分析,后面介绍。





由于句法关系不同于语义关系,所以,相同的句法结构 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 我||看完了 —— 施事与动作 书||翻破了 —— 受事与动作 笔||写秃了 —— 工具与动作 反之,不同的句法结构却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 他做完了作业。 作业,他做完了。 “他”——施事 他把作业做完了。
第四讲语法学基本问题之二
——句法结构关系和语——句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 先看下面的例句
语义关系 施事与动作 受事与动作 工具与动作

依据:客观事 物或现象之间 的现实联系
我||看完了 书||翻破了 笔||写秃了
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
句法关系 依据:语法形式
“做”——动作
“作业”——受事

不能以语义分析代替句法分析,不能单纯以语义分析作 为句法分析的依据。 “风刮得很猛烈”,有人说“很猛烈”是程度补语,试对 此看法加以评述。



三、语义分析举例 (一)结合语义结构的分析解释歧义 (接下来小张说说)“小王”是施事。 1、小王说完了 (接下来说说小张)“小王”是受事。 2、意见说完了 “意见”只能是受事。 例1有歧义,例2没有歧义,为什么? “小王”“意见”充当语义角色(论元)的能力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