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4. 工具:施事实施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 具。
那本书的封面被撕坏了
领属关系
受事关系
“封面”与“撕”有动作——受事关系;
“那本书”和“封面”则有领属关系,即 “封面”是属于“那本书”的。
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
人们常用“格”名称来表示。 “格”指名词 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 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 把名词跟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格关系)研 究清楚,有助于说明动核结构的下位区分和句型 或句式的更细密的区分,也有助于分析句法结构 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和复杂化 。我们这里不用 “格”来称述,只说明其关系。
2、状语的语义多数指向谓语 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指向主 语和宾语
① 他回来得很迟,于是轻轻地爬上了床。
② 女同志之间谈起这一类的事儿来比较随 便。
③ 他们圆圆地围了一个圈。
④ 他酽酽地给我彻了杯茶。
⑤ 小孩胆战心惊地走到我面前。
⑥ (老栓)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
恭恭敬敬的听。 ⑦ 他每月只挣二百来块钱。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
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 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 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 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
第二,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是可 变的,而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则是相 对稳定的。
他用毛笔写字。
5. 结果: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在 动作发生前没有此事物或结局,由于动作 行为产生了此结果,是从无到有。
小张写了一封信。
6. 方位: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 处所、位置等。
妈妈在家里给女儿准备嫁妆。
7. 时间:表示动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我们明天电话联系。
8. 目的: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不能根据句法关系来确定 语义关系,也不能根据语义关 系来确定句法关系 。
三、语义关系 语义是实词进入句子之后词与词之间 的关系,是一种事实上或逻辑上的关系。 在实词和实词的语义关系中,动词和 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 种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但语义关系不只 限于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名 词与名词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义指向,有助于分析句子中 几个语义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 也有利于理解句子的内容,解释语言现 象。
(二)、语义指向与歧义
语义指向上的模糊性,也是造成歧义的 原因之一。 在一个句法结构里,当某一成分可以 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匹配时,就产生了 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因而会造成歧 义。
(1)、一个句法结构里,某一成分可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
(一)、语义指向与句法结构的不 平衡性
语义结构虽然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映 射,但映射的结果却是语义结构和句法结 构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它们之间有时一 致,有时不一致。 自然,语义指向和句法 结构之间也就存在着不平衡性。所以,语 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在语 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 可能性。
多对一 :
①喝了啤酒 ②啤酒喝了 ③喝的啤酒 ④把啤酒喝了 ⑤啤酒给喝了
句法关系 述宾关系 主谓关系 定中关系 状中关系 被动式主谓关系
语义关系 动作+受事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受事+动作 受事+动作
名词入句充当什么成分,取决于句中的位置,而 语义则取决于和动词的关系,与位置无关。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 敌人 我们打败了。 ③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④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五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一、“语义”的含义
“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 与词语之间形成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 系意义。 这种关系意义是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 式来表现的,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 来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 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句法意义,但他 还是属于语法意义。
比如:
我们 目前 需要 进口的设备
主语 谓 状语 中 语 心 语 (直接关系、内部关系) 主谓关系 偏正关系
动语 宾 (间接关系) 定语 (外部关系) 施事 动作
语 中心语
受事
动宾关系 偏正 关系
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 状语 中心语 主语 谓语 状语 中心语 状语 中心语 动语 宾语 定语中心语
⑩ 《红楼梦》这本书 我 看过。 受事 施事 动作 ⑾ 老李 用书面形式 作了 发言。 施事 方式 动作 受事 ⑿ 那本书 被我 送 王海了。 受事 (被)施事 动作 与事
五、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 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 可能性。是指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 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二、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
在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中, 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这就是句 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在这个句法结构中,实词总是同时扮 演着两种角色,即同时充当句法成分和语 义成分,这就是结构成分性质的二重性。
昨天 我 在教室里 给校长 写了 一封 信。
状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请分析:
①她非常聪明。 ②我买了许多新书。 ③她光吃菜,不吃饭。 ④他吃了饭就工作。
①她非常聪明。 ②我买了许多新书。 ③她光吃菜,不吃饭。 ④他吃了饭就工作。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作层次分析时, 无须受语义上的约束(不是不顾意义), 从语义上来看组合层次。
“四川北路”,语义理解为“北四川 路”。
动核结构(谓核结构)及名词的“格”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配价分析
动核结构(或称“谓核结构”)分 析
动核结构是由动词(广义动词)和它 相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词是动 核结构的核心、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 本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
② 新老师宿舍 比较: 老师新宿舍

(4)、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吃完饭了。我吃完饭了。
a 我吃了饭了。 b 我吃光饭了。
(三)、语义指向对句法变换的制约
对语义指向的研究如果要进行 得更深入一些,就必须全面研究不 同的语义指向对句法变换的制约。
(l)、语义指向的不同对句法变换有着一定 的制约作用。
他比小邹 高许多。
常用到的名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领属:句子中有领属关系的主体,即一个事 物对象为另一个事物对象所有。 ① 我有一本书。 (“书”为“我”所领有) ② 他的新书包被偷了。 (“新书包”为“他”所领 有) ③ 一张桌子四条腿。 (“四条腿”为“桌子”说 领有)
思考: ① 修房子 ② 盖房子 ③ 用大米煮饭 ④ 用电饭煲煮饭 ⑤ 小王在排电影票 ⑥ 他为这事得罪了小王
① 妈妈洗衣服。(受事) ② 妈妈做衣服。(结果)
③ 妈妈用衣服挡住了光线。(工具)
四、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
语义框架分析就是用形式化的表述方 式将具体句子中的动词与名词的语义结构 关系(格局)表示出来。
如: “老师 批评了 学生。” 施事——动作——受事
① 妈妈 在商场给女儿 买了 一条花裙子。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受事 ② 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 已经完成了。 受事 施事 动作 ③ 学生们已经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 施事 (把)受事 动作
④ 门口的那棵大树 被狂风 吹倒了。 受事 (被)施事 动作 ⑤ 我们 明天 电话 联系。 施事 时间 工具 动作 ⑥ 小王跟小李昨天在国际大酒店举行了婚礼。 施事 同事 时间 处所 动作 受事
⑦ 小娟用白纸 叠了 一只小船。 施事 材料 动作 结果 ⑧ 墙上 挂着 一幅画。 处所 动作 受事 ⑨ 球迷们 正在排 球票。 施事 动作 目的
民工们正在排火车票。
9. 方式: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
老师口头交待了今天的任务。
10. 原因:引起动作行为的原因。
她出嫁前还要哭嫁。
11. 同事:动作行为所伴随或排除的间接对象。 小王跟小李昨天在国际大酒店举行了婚礼。 12. 材料: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