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2.3、再讲解:笔者再次小结第二、三阶段: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称为:反应阶段。之后,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以及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清除抗原的过程称为效应阶段。着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P、20第四自然段关于抗体如何清除抗原的内容。
2.4、学生活动: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体液免疫全过程图,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回顾教师的讲解,自主理解、记忆3分钟。然后请了三位学生上讲台对照屏幕图,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体液免疫过程。其他学生对比、评价两者的优劣。教师小结。语言清晰,简练,得到学生们的赞叹是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笔者观察到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受震动,想不到他表达得如此到位。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2.1讲解体液免疫:笔者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分阶段显示体液免疫过程图,要求学生看图认真听讲解。暂不介绍记忆细胞的作用。
[结语]:让40分钟的课堂出彩,要付出非常的努力。从教育理论的学习、积累、内化,到灵活自如地运用;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到讲解简明、清晰,练习设计的精到、有效;从了解学生、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到因材施教,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激情,监督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予有效指导……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台后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在台上发出光亮。愿我们的每一堂课都精彩、闪亮,在学生的内心留下点点美丽的印记!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2.5、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做下发的习题,教师讲评。
2.6、讲解细胞免疫:通过练习和讲评,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了体液免疫过程,此时教师导入细胞免疫就顺理成章。教师边提问边讲解,引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最后,“能否用形象的比喻或拟人手法来说明两者的区别?”开始,没有人发言,教师启发:“如果将入侵的抗原拟人化为敌人,那么抗体是什么?”“警察!”“军人!”学生回答道。“那么,效应T细胞呢?当抗原侵入细胞,是不是相当于找到了一个碉堡?我们的军人很难进入去消灭他们?”这时,有学生答道:“效应T细胞是炸弹,淋巴因子可以增强炸弹的威力!”还有学生说:“靶细胞是奸细,它和抗原是一伙的,效应T细胞比抗原更厉害,能找出奸细,干掉它!”全班学生笑,并觉得有道理。
笔者肯定了大家的拟人手法都符合相关原理,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靶细胞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它原来就是我们自身的正常细胞,它是受害者,为了保全整体,效应T细胞使其裂解,实际上是牺牲了少部分细胞而保护了全身大部分细胞”马上有学生回应“就是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对!我们复杂的有机体就是这样维持稳态的!那么,为保持我们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的时期,一部分人就得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甚至生命。如果,我们将来走入社会,正好需要我们做这部分人,我们将怎样对待呢?我们愿意牺牲吗?”大多数学生沉默……无声的回应代表着一种思考,也许他们的内心在做着否定的回答。但我相信,一年之后,在他们高中毕业面临抉择的时刻,一定会有学生选择军校、护士专业、师范院校……
3、课后,笔者发现学生所画的图二,若把抗原刺激点出(如右),两次免疫抗体产生量的坐标图是有道理的,后来在较新的高考复习资料上发现了以类似图形考察两次免疫知识的题目。由此说明,笔者的备课不够充分,自己对此类图形的画法研究不够深入,考虑不够周到,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偏差。后来,我利用讲评测验题的时间将此错误予以了纠正。
课堂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但课堂必须解决最重点最难点的内容,争取让80﹪以上的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笔者通过这堂课做到了。
2、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绘图时,相当一部分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不错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中完成任务,因为他们画图时先找尺子、铅笔、橡皮,然后才公公整整地画出坐标,再思考图象的起、止、弯折,还没开始将思考结果表现出来,时间已到。后面的练习也出现由于写字速度慢,而不能及时完成的情况。可见,要提高思维的速度和效率,就要让学生养成在第一时间内思考,在第一时间内表达的习惯。平时还要要求学生勤练字,脱离工具,练习徒手画图。在课堂、课后增加此类练习的数量和强度。
2.7、最后布置学生课外练习:课本课后复习题及老师下发的同步练习。
就这样,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在严谨而轻松的课堂中被学生理解并初步内化。后来的一节测试课表明,学生掌握程度达到了理想的水平。
[自我评析]
1、本堂课由抛出问题,制造悬念开始,导出全课。由于这节内容抽象、复杂,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教师简明、清晰的讲解。整节课重难点突出,安排紧凑,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思想,既有教师的严格的要求,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讨论、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辨证教学观。真正实现了笔者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提问中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做了监督、鞭策。让师生在课堂40分钟里的生命得到充实和升华。
2.2学生练习:简洁、明确地介绍完三个阶段后,提问学生:“在效应B细胞产生的同时还产生记忆细胞,那么,记忆细胞记忆什么?”学生回答:“记住第一次入侵的抗原。”“那么,记忆细胞会有怎样的反应呢?”预习过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一个空白坐标(图一),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变化的坐标曲线。
画第二个图形的学生说出了他的理由:两次刺激所产生的抗体量一样,所以用一个波形表示即可。错误地将两次免疫效果等同,也没有注意标出时间的先后。“第三位同学在初次学习后就能画出这样的图,说明他听课认真,理解到位,但未显示出第二次免疫‘更迅速’的特点。第二次产生的抗体最大量所需时间应比第一次短。”在黑板上画出准确图形(图五)。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能用坐标曲线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教师小结:“画第一个图的同学说明了波峰高的为抗原第二次刺激时产生的抗体量,波峰低的为抗原第一次刺激所产生的抗体量,这符合二次免疫原理。但两次波峰产生的时间没有先后,不合理。(这是一位学习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作品)说明这位同学对横、纵坐标的含义及它们的关系不十分清楚。要注意补足数学基础。但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敢想、敢做,为自己的进步提供了机会。值得那些未能按时画出图形的同学学习。”
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订购相关的学习辅导资料,之前几乎没有学生注意看过此图形。笔者有意地没有在时间坐标上标出两次刺激的时间。结果,学生在课堂现场画出的图形各种各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图二、图三、图四。
教师将三种曲线版画在黑板上,肯定这些独立完成图形绘制的学生所付出的思考和劳动,请他们说出自己绘图时的想法,请其他学生对他们所绘的图形进行讨论和评价。指出较合理的图形及原因,不合理的图问题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