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学校的工作。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教育;均衡;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作为适龄青少年必须享有和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它的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些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
我认为,在我国,温饱问题在没有得到基本解决之前,教育发展的低水平、不均衡是—个必经的过程。
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这一现壮是不太关注的。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凸显,尤其是就业对知识和技术要求的抬升,引起了对教育前所没有的关注,人民对低水平、不均衡教育的不满意度在上升。
在这一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顺应了民心,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面向广大公民,惠及千家万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均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县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永久的。
我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及时解决,它将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当人们期待已久的21世纪20年代到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条:一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教育有效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不均衡。
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起步,着重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
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无法提供涉及几亿人口、惠及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
尽其所能提供的有效供给,只能满足一部分教育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必然现象。
二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又表现在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群体之间。
这种不均衡性也是客观的、必然的。
三是由于长期存在的非均衡政策导向、精英教育模式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这种原因造成的不均衡性在特定环境下是需要的,但不应是长期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是可以允许存在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是必须解决的,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后是不允许存在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
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是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群体差别,趋向共同富裕的小康。
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小康对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的教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有明显改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
小康社会是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教育公平是这个公平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均衡发展的基石是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调节手段和重要举措。
教育公平有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一是确保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互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公平尚未得到很好实现。
目前,出现的“择校热”,就是教育不公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深刻反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实实在在的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区域教育差别逐步缩小的过程。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如果义务教育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这种教育是不能称为现代化教育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它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确立科学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对于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积极发展。
在用形而上学方法对待发展的人看来,均衡发展就是要齐步走,既然现实中已经存在着先进地区、优质学校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差别,就应限制先进地区、优质学校的发展,等到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与其在一个水平以后,才能谈得上均衡发展。
这种发展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发展观。
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
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先进地区、优质学校也需要发展,在积极发展中相互促进,在互帮互促中实现高位均衡。
这些年来,兰州市实施的“542工程”和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的发展规划,就是这种积极的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积极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原来的重点学校、骨干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又缩小了校际间的差别。
目前,尽管兰州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着力推进,但坚持的这种发展观我认为无疑是正确的。
其次,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是整体发展,但不是整体划一的发展,而是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
因此,均衡发展不能搞“一刀切”,而是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高。
有些学校在特色发展中不但走出了原来的困境,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而是持续发展。
均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不均衡到均衡,已有的不均衡消除了,但新的不均衡又会产生。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再到新的不均衡向新的均衡转化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因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目前,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主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政府职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来完成。
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职责是:一是规划职责。
各级政府在规划决策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时,必须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均衡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来考虑,规划决策要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更快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二是投入职责。
在增加义务教育投人总量的前提下,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实行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办法,加快,我们改善物质条件的步伐,使这些地区和学校能够留得住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
三是督查职责。
各级政府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把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建设成目前情况下的标准化学校。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招生制度改革。
省会城市初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有效的促进了这些城市基础教育初中阶段的均衡发展。
这一成功之举,应加快向其他城市和乡村推进的步伐,以形成均衡发展的整体态势。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基础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和教师两支队伍。
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根本出路在于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
要建立促进管理人员、教师交流的机制,实行区域内校长、教师统筹调配的制度。
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要建立有利于加快发展步伐的内部运行机制。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均衡的物质条件、均衡的生源、均衡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均衡的内部运行机制,能否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关键在于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
一些学校改变薄弱面貌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点,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条件”是必备的,但所起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
只有“条件”具备了,内因的作用确实发挥了,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后发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唯有此,才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优质学校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
唯有此,才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校要在均衡教育上创出新路子。
初中免试就近入学,一方面校际之间生源质量的差别基本得到了解决,为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同一所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大,给传统的日常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前进。
这样做,不仅给教师增大了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为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拓展了空间。
对学校来讲,要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就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创造环境,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分层递进”的教育方式,却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