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第一章总结Utenanshi本人非心理研究专业人士,只是对此方面有些兴趣,将个人一些理解和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另外说一下要是各位觉得本文有可以参考之处,欢迎引用,不必在意任何版权之类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书的结构。
共分七章。
分别为《一、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二、释梦的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三、梦是欲望的满足》、《四、梦的化装》、《五、梦的材料与来源》、《六、梦的工作》和《七、梦过程的心理学》,再加上四篇附录。
可以看出《释梦》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结构,而这第一章,就可以看作是”是什么“。
另一出版社出版的《梦的解析》的第一章则译为“一项热衷个道远的科学探索”。
这个译法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章是讲关于“梦的各种探索”,而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导言性的一章”。
因此,本章多为弗氏以用他之前或当时各家的论点论据,但也包含了弗氏自己的思路,用前人的各种观点,再在各关键点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将读者引向他的观点,并能使读者能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他之前的梦研究的概况。
这能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本书内容。
本章第一节:梦与清醒生活的联系。
本节主要讲了由古代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初西方人对梦与清醒状态时的认识及看法。
本节给出两种观点。
1、梦境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联系。
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有:斯顿培尔、布达赫等。
2、梦境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绝大多数人支持此类观点,包括弗氏本人和我,当中比较重要的还有莫里等。
此类观点认为,无论梦的如何变幻莫测,实际上,总离不开现实世界。
话句话说,梦来源于我们外部和内部的已有经验。
其实更多人先想到的应该是做的梦是否我们清醒生活中经历过的。
然而要知道这点,必先要清楚梦与清醒生活是否有联系,也就是第一节的内容。
当研究清楚后,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我们感兴趣的话题——第二节: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此节主要讨论梦的材料的来源。
由弗氏给出的多个案例表明,构成梦内容的全部材料或多或少都来自生活中的体验。
这些体验有很多是远久时的记忆,有些甚至长达数十年。
有时我们醒来后,记得梦见了某个事物,但记不起它是否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过或是在何时体验过的。
我们就很可能因此怀疑梦中事物的来源,于是相信梦有一种独立生成的能力。
这也是造成第一节中所提到的“梦与生活无关”这个观点的理由之一。
相反,在另一些梦例中,却出现了“记忆过旺”这个现象。
作为另一种梦中在现得材料来源——儿童时代的经验(这个本人认为可以归入第一种),在人的清醒生活中,一般都已被遗忘,但却会出现在梦中。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来源:梦中追溯的不是某一印象而是一种结合。
支持这个观点的只有弗氏本人的一个例子①。
在本节中,这个问题还延伸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在现材料的选择。
这是说梦中的材料用的是哪一种材料、什么时候的材料。
选择的原理很复杂,现在也不能很清楚地解释。
但从许多梦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梦见的多为琐碎的小事,或是偶尔的细节。
而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或前一天逼人注意的浓厚兴趣则很少出现。
接下来的第三节是:梦的刺激和来源。
这可以说是有关梦的种种问题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之一。
即为什么要做梦。
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本节给出了四种来源(四个理由)。
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
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
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外部的刺激,主要是各种感觉,视觉和听觉(以及极少的味觉和嗅觉)引起的。
如一阵雷鸣使我们置身战场,局部疼痛产生被虐待、被袭击或受伤的观念……这也验证了“即使在睡眠时心灵仍与躯体的外部世界保持着不断地接触”这个观点。
但是在睡眠中直接影响感官的刺激并不以真正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多少与之有关的另一个意象所取代。
而为什么会引起意象,弗氏在此并没有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引述了斯顿培尔和冯特两人的答复:“在睡眠时,心灵是在有利于形成错觉的情况下接受侵入的刺激的。
一个感觉印象被我们认知了并被正确地理解了——就是说,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只要这个刺激有足够的强度,清晰而且相当持久,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加以考虑,它就被划归所属的一组记忆当中。
如果这些条件未能实现,我们就会把印象来源地事物认错,我们就产生了错觉。
”而这种错觉,就是代替刺激的意象。
第二个来源是内部感觉刺激。
此来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只能粗略带过。
大概内容是由个人的幻觉和幻听引起的。
作为梦的来源,主观感觉兴奋地优势是方便,不需等待外部刺激的机会,但由于不像客观刺激可以观察或实验,故很难或完全无法证实。
第三个来源是内部机体的刺激。
这与第二个的内部刺激区别在于这是指除人脑外的躯体、器官,如手、心脏等。
这种刺激是躯体在受到各种抑制或兴奋时,比如捂住口鼻,或器官病变,而产生有关的梦境。
这也许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梦有预知未来,使他们提早知道或发现病变的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这种刺激我们在白天感受不到呢?这是因为在清醒状态下外界刺激更能引起大脑的注意,而晚上睡眠状态时外界刺激大量减少,大脑就能更好地关注机体的刺激了。
然后是最后一个:刺激的精神来源。
此部分有一关键词:观念性意象。
这个词还算好理解,即由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有关的并结合个人经历的意象。
这个意象并不人人相等,而是由个人在过去的一些经验、经历决定。
如甲喜欢甜味,但乙讨厌,那么当分别在两人睡眠时给两人施加甜味的刺激,则两人会因个人观念(喜不喜欢甜味)而产生不同的意象和梦境。
这里的来源大概指外部和内部产生了刺激后再在人脑中发生的再加工和联想。
然而此处还提到了“纯精神来源”,但这已涉及唯心主义,故不在我此次讨论之列。
这四种刺激的来源都有互相的重叠之处,应该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由刺激转变为意象,都有其“对应法则”,而这“对应法则”,是本书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灵魂。
详细的分析不是本章节重点,不多赘述。
至于一个梦到底是由哪种刺激所激发,一般认为是都有的,而且弗氏还认为有“随意性”。
第四节:梦在醒后为什么被遗忘。
通常来说,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比其他关于梦的问题少些。
这不单止是不注意,而且也恰恰验证了“梦醒后易被遗忘”。
既然你自己都忘了做过梦,那么还怎么会发现这个问题呢?就算你知道你自己做了梦,但回忆起来却很不完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历。
对于梦容易被遗忘这个问题,本节给出了一系列(不是单个)的原因。
首先,在清醒生活中导致遗忘的原因对梦也同样有效。
也就是说,梦象本身太微弱被遗忘,而较强的梦象才能被记住。
其次我们在清醒时容易忘记的往往只是出现了一次的事件,容易记住的是能反复感知的内容。
但是大多数梦象却是一些独特的体验,很少重复梦见。
第三个原因更为重要,如果要使感觉、观念、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被遗忘,主要不应使它们处于分散状态,而应该使之排列有序,就好像我们背英语单词一样。
最后,大多数人(那时候是,现在也是)对梦的不感兴趣也导致了梦的遗忘。
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对梦的印象不深导致的。
然而,并不是将梦遗忘了之后就再也想不起了,在白天,偶然触及已经遗忘了的内容,又可以将梦回忆起来。
关于梦再现的正确性,有不少人提出质疑。
因为当回忆起梦时,原来的面目往往已经模糊不清,而清醒时的心灵,总有一种按联系方式看待事物的强烈倾向。
再加上梦会很少呈现出有像现实事物一样的条理,于是回忆起来就会按“有条理”这个潜意识把梦中不连贯之处不知不觉地补上自己想象的一些联系,这样就在无意之间歪曲了梦境。
“既然我们的记忆可靠性只能靠客观证据进行检验,既然梦是无法验证的,因为它只是我们自己个人的经验,而且只有我们的回忆是它的唯一来源。
那么我们的梦回忆还能有什么价值呢?”本节到此戛然而止。
第五节: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此节开始向弗氏的研究方向靠拢了——由梦活动推广到整个心理学。
弗氏对此的论点是“假定梦是自己精神活动的产物”,并以此作为梦的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在弗氏之前,就已经有人争论过梦究竟是属于物理(躯体)机能,还是精神机能。
弗氏选择的是后者。
他认为这种想法(精神机能)是“明智和富有成效”的。
回到本节主题上,根据前人的概述,梦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人在梦中的心理活动主要以意象表现出来,而不是在清醒状态下以概念抽象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在梦境中不是在思考而是在体验,我们的想法不是主观地呈现在脑海,而是客观地在梦境中表现出来。
在入睡过程中,我们自觉地概念活动会变得软弱无能,然后意象开始出现,即梦中“自我权威”的终结。
本节另一部分是探讨“为何人会有相信梦境为真实”这一心理,就是为何在梦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这就跟那个问题很像了,要认真对待)。
这是因为心灵脱离了外部世界,没有其他印象可资比较,不能使梦象接受证明其为客观现实性的唯一检验。
而且人们都有一个不眠的心理习惯,都假设有一个堪与自我相对照的客观世界存在。
另外梦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联想。
这不同于清醒生活中的联想,而是一些信手拈来和随机偶遇的联想。
如将两个名称发音或写法相同或相近的物品联系起来。
因此有很多人会因梦中这种疯狂的行为来贬低梦中的精神作用。
但弗氏与某些别的研究者认识到,梦所表达的疯狂未必不是一种手段,甚至还是一种伪装,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故不能轻易判定梦中的精神与心理地位。
第六节是:梦中的道德感。
本节是弗氏单独挑出来作为一节的,估计是道德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也比较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界同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道德本性在梦中依然存在与道德命令在梦中已没有地位。
这就有点像性本善和性本恶之间的争论了。
两方都有很充足的理由。
认为道德存在的一方认为,梦中任何动作的原始动机不可能完全没有以任何方式(愿望、欲望或冲动)通过我们清醒时的心灵。
那种冲动不是梦发明出来的,是在清醒生活中就存在的,梦不过是复制了它并将其戏剧化而已。
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另一方则认为在考虑梦的不道德表明现象上,必须承认梦的隐含内容以戏剧化形式出现,承认梦中最复杂的思想过程压缩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甚至承认梦的观念元素变得混乱无章而丧失了本来意义。
就是梦中不道德现象只是表面的,其也许对应着的是某种刺激而已。
基于双方上述的观点及矛盾,还引发了是否需要为梦中的不道德行为负责的争论。
弗氏的回答是否定的。
引发这些争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是西方人的宗教信仰。
本节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希尔德布朗特在这些争论的思想中增添了一些心理学意义。
其大意是梦能使我们有机会关注到我们本性的最深最底处。
其实弗氏也是支持这个观点的。
关于道德和情感问题,本书其他章节会详细谈到。
第七节: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这节其实就是讲做梦有什么用,典型的为什么。
弗氏在本节一开始就给梦的理论下了定义:从某一观点出发,尽可能的寻求对观察到的梦的特征做出解释,同时规定梦在更广泛的现象范围内的地位,这种研究科才称之为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