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甘膦与草铵膦对比

草甘膦与草铵膦对比

草甘膦与草铵膦对比一、草甘膦市场(一)基本情况草甘膦,属芽后内吸非选择性高效广谱灭生性除草剂,通过溶解杂草的叶径表面蜡质层,药效迅速进入植物传导系统产生作用,使杂草枯竭死亡,具有广谱、低毒、无残留、内吸传导和优良的灭生性等特点,对植物无选择性,所有绿色植物,包括是作物。

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1971年开发的。

是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占据全球除草剂30%的市场份额。

市场刚性需求:除草剂使用量占整个农药使用量的50%以上,其中草甘磷在除草剂中所占份额达三分之一。

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草甘膦制剂含量以41%为主,41%水剂在62%枯斯啦产品没有出现之前质量是最好的,销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

草甘膦主要应用于转基因作物,而转基因作物优势突出。

其全球种植面积从96年的170万公顷推广至12年的1.7亿公顷,增长近100倍,显示其全球化推广势不可挡。

得益于粮食价格上涨和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草甘膦市场还会保持高速增长,至少10年内草甘膦的行业老大地位还无法取代。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由于10%草甘膦水剂价格便宜农民使用成本较低、对杂草具有一定防效而倍受农民的青睐。

10%草甘膦水剂年使用量在25万吨以上,南方多数省份草甘膦是农资零售店必备而且是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农药。

图一:我国近年来草甘膦产量变化:图二:2009年草甘膦价格变化:图三:2012年草甘膦价格变化:(二)环保政策频出对草甘膦行业的影响显现2012年我国草甘膦产量39万吨,全球第一。

而生产1吨草甘膦要排放5吨高浓度和大毒性废水,国家近年陆续出台了相关环保政策。

过去3年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或者技术不强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行业经历了一轮去产能化过程后,逐步提升的开工率显示供需得到改善。

2013年5月27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企业自查阶段是在7月30日前,而省级环保部门初审阶段在9月30日前,环保部复合并发布公告的时间段则会在年底前。

到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面核查,并公告3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名单。

核查重点在于“三废”排放及母液回收及过程控制等。

环保核查以浙江为中心并已向全国蔓延,查处力度相当严格,缺乏三证的企业勒令关停,个别农药登记证是借的或者建设不合理的厂家,目前正被调查当中,极有可能面临关停。

面对严格的环保核查,中小企业进入两难之境。

按照排放标准,1吨草甘膦用在处理废水上的投入达到2000~4000元,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如此高的处污成本。

环保风波下,2013年6月份以来我国草甘膦产量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其中6月产量为4.48万吨,环比下滑5%,7月产量为3.34万吨,同比下滑13%,环比下滑25%。

而数据显示8月份产量基本与7月份持平。

与2012年的截然不同,可见环保影响之大。

(三)转基因作物对草甘膦市场的影响草甘膦主要针对转基因大豆和玉米,2012年这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合计增速为8.3%,2013年有以下三大看点:(1)2013年6月中国批准发放了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的大豆中有约60%来自巴西和阿根廷,这将带来巴西相关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从而增加对草甘膦的需求。

(2)转基因作物第二大国巴西首批复合性状大豆并商业化。

(3)孟山都研发的抗旱玉米首次在转基因作物第一大国美国上市。

经过2009年到2012年上半年的去产能化调整,草甘膦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迅速进入了景气上升通道,迎来了量价齐升的大好局面。

2013年以来,随着环保核查在市场上的发酵,草甘膦迎来了持续景气。

目前草甘膦环保核查仍在进行当中,草甘膦行业整体开工率在60%左右,其中主流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90%,而中小企业仅为30%~40%。

需求端海外采购旺季已到来,南美订单不断增加,供给端环保压力趋严已不可改变。

短期看,草甘膦价格在环保压力和需求带动下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中长期看,受益于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推广,草甘膦未来需求稳增长有保障。

二、草铵膦市场(一)基本情况草铵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除了具有除草活性之外,还具有杀虫杀菌活性,可以与杀虫剂等混配,达到同时防止的效果。

草铵膦是目前世界上大吨位农药品种之一,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对部分多年生恶性杂草的去除效果更好,在高经济价值作物领域更有市场竞争力,业内视草铵膦为百草枯加草甘膦。

但与人们熟知的草甘膦除草剂相比,草铵膦生产工艺复杂。

国内目前只有永农化工能够产业化。

2008年底至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草铵膦原药实物价格从最高35万,急降到19 万以下,市场极为低迷;江苏皇马2008年投产,产能500吨左右;2009年永农生物虽有原药库存,但因原药价格下降,农本下调,当年初步打开国内市场,销量达到70多吨。

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农化行业景气度上升。

由于百草枯在全球禁限用的范围扩大、抗草甘膦超级杂草出现和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草铵膦需求急速膨胀,严重供不应求,市场原药包括国内制剂(保试达、百速顿、法姆乐等)全面缺货,价格也水涨船高。

全球主要企业都设法提高产能、产量来应对市场急剧需求,2011年,仅拜耳公司原药产能达5500吨,制剂销售达到3.68亿美金;到2015年,全球草铵膦产能将达2万吨,全球销售额在10亿美金以上。

草铵膦在全世界的主要销售区域是日本、韩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在内的南北美洲和欧洲,近年来东南亚如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以及部分非洲的发达国家用量也持续上升。

草铵膦1999年销售额不足1亿美元,在世界除草剂排行榜中都排不到前20位,可在2007年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居世界除草剂排行榜第5位;2011年位世界除草剂排行榜中第3位,农药总排行榜中第11位;到2015年草铵膦将突破1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草甘膦的世界第二大除草剂。

图四:近年来我国草铵膦原药价格走势:表一:草铵膦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情况:(数据来源:《农药要览2010》、《农药年报2011》、《韩国农资财报2012.11.01》)(二)国内草铵膦行业的发展现状草铵膦在全世界的主要销售区域是日本、韩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在内的南北美洲和欧洲,近年来东南亚以及部分非洲的发达国家用量也持续上升。

国内草铵膦目前只有永农化工能够产业化生产草铵膦,永农百速顿是国内除草剂同类产品中唯一比外国公司推广更早,销量最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排第一的产品。

被国家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列入“2012~2014年全国重点推广产品”。

自2007年上市以来,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第一。

截止2012年12月14日,销量已突破600吨,远远超过国内其它草铵膦总和。

2007年,百速顿总共生产2吨;2008年永农生物的草铵膦原药全部出口,百速顿总共生产也只有4吨;2009年,公司发挥原药优势,调整零售价格,市场局面初步打开,百速顿在广东的销量就超过70吨;2010年,百速顿销量达到了130多吨;2011年,百速顿的总销量接近300吨;2012年,百速顿销量已突破600吨。

图五:百速顿单品销量趋势图:图六:草铵膦制剂销售变化情况:表二:全球草铵膦产能、产量及开工情况:(三)草铵膦替代草甘膦的前景1.优势1)成功弥补草甘膦的不足草甘膦是世界上最经济的灭生性除草剂,价格仅仅不足3万元/t,它也是世界吨位最大的灭生性除草剂,全世界生产能力超过25万吨,使用也非常广泛,可用于多种作物,防除160多种杂草,但它对部分多年生恶性杂草效果不理想,而草铵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对耐受草甘膦的部分恶性杂草效果非常好,所以尽管它价格高达25万元/t,但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中,草铵膦还是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2)优良的品质活性高、杀草谱广、具有多种活性、用途广泛等优良品质是草铵膦受到市场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基于以上理由,草铵膦在未来也会有良好的市场与发展。

同时由于技术壁垒,草铵膦的生产规模受到了限制,所以市场供应不会过量,价格还会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3)市场机遇10%草甘膦退市、41%草甘膦成本上升,2010年全球草甘膦市场达40.8亿美元;仅我国草甘膦原药产能80万吨,内销16万吨左右;据农业部1158号公告,10%草甘膦在2011 年12月31日后禁止使用,其退市将留出巨大市场空间;同时,草甘膦合成产生大量废水,环保处理成本骤增,原药价格已从2009年的1.9万涨到现在的3.5万,41%草甘膦也必将提价,农本增加,草铵膦相比,性价比优势明显。

2.劣势1)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现在很多的大型中国农化招商生产企业把目光投向了草铵膦行业,现在草铵膦的市场情况非常好,而且市场需求也非常的大,今后还会成为草甘膦的替代品,因此草铵膦的前景非常好,但是草铵膦的生产成本大,让很多企业的利润难挣。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入到了草铵膦行业,但是由于草铵膦的生产技术要求很高,所以会产生很大的生产成本,在加上其生产原料的中国农化招商网格上涨,导致了尽管草铵膦行业的机会不小,可是因为成本高的原因,使利润并没有多少。

我国的草铵膦行业发展已经很快了,提高草铵膦生产技术是我国草铵膦行业良好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生产企业良好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使用量低、利润低草铵膦比较于草甘膦、百草枯等使用广泛的除草剂来说,草铵膦每年的使用量很少,例如百草枯只在广东,每年就有的市场需求量就在7000吨,而草铵膦的市场需求量却仅有几百吨。

所以,虽然很多企业看好草铵膦市场,不过在短期内占领百草枯等除草剂的市场还是有难度的。

草铵膦只在近些年中才在我国形成产业化生产,市场空间不大,企业利润也不多,因此影响了技术工艺的进步,市场启动能量的不够,这也使很多想进入草铵膦行业的农药企业望而却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