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5.赏析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指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
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流行。
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均为华丽的题材,但此构图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
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实达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
6.赏析马王堆T字形帛画属两汉时期作品。
帛画全长2米,画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请等人间生活;下段绘有神怪、龙蛇等地下的生物。
其主题是引魂升天。
墓主形象或正或正侧面,形象服饰刻画的惟妙惟肖。
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连为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构成升天的气氛,将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线条刚劲匀称,设色沉着雅致。
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7.赏析秦汉陶俑《乐舞杂技俑盘》1.作品共塑21人,其中表演者7人,乐器伴奏者7人,观赏者7人。
2.分组排列,身份有所体现。
在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3.造型古拙、夸张、神态鲜明生动,俑人有动有静,再加上用朱、黄、粉、赭等色彩描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8.赏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全卷长近12米,绢画。
画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有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王希孟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散点透视,以精微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
本图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画出了千里江山的壮阔;通过色调的浓淡虚实,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和景物的高地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面的感觉。
9.赏析崔白的《双喜图》是宋代崔白的代表作。
画中在肃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雀和被惊扰的也已之间形成明显的呼应关系。
《双喜图》运用工瑾与粗放相结合的笔法,用工笔双钩填彩描绘山鹊,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笔法描绘枯木、衰草和山坡。
崔白花鸟画创作中兼工带写的独特技法,打破了“皇家富贵”对北宋宫廷花鸟画的垄断局面,给当时的花坛带来清新之风。
10.赏析梁楷的《太白行吟图》此画是宋代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横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括的描绘。
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将人物神韵的刻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梁楷的减笔画对明清及现代画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1.赏析徐悲鸿的《群马图》《群马图》作于1940年,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峻、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画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12.赏析蒋兆和的《流民图》《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表现了逃难人民的悲惨生活。
在构图上多为半身特写,画家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刻画,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蒋兆和以浑厚有力的笔触诉讼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和平,《流民图》正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不朽的地位。
13.赏析王式廓的《血衣》王式廓,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
《血衣》是作者以在华北地区参加特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
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组成了控诉斗争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仇恨与斗争激情,展现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时代的到来。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4.赏析马远《寒江独钓图》马远,南宋四大家之一。
《寒江独钓图》画一叶扁舟,几道水波,一个老翁独坐船头,专心致志地在钓鱼。
画面大片空白,这些空白既表现水,又表现天,正是水天一色,给人无边无际的感觉,也加强了江面上寒意萧索的气氛,突出了“寒江独钓”中“寒”的境界,同时显得老翁格外孤独,进一步突出了“独”的境界。
画家在构图上巧妙地利用空白,达到了独特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色之一。
15.赏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1.《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了浙江富阳一代的山容水貌和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2.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黑白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以洒脱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3.《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像。
16.赏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1.作品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进行创作的,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连续图卷。
2.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
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
3.用墨上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而产生的层次变化和远近空间感。
4.画面采用中国画传统透视手法,将多个环节横向排列,形成一幅具有完整情节的绘画。
17.赏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
画中人物以线造型,线条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
全画共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
《女史箴图》描绘宫中女子正对镜梳妆,其神情娇柔矜持,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时代特征,是贵族女子的典型做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画面右上方有“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的告诫之语,意在劝诫宫中女史做到内外皆修。
18.赏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世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2.通过郊野、汴河。
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
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9.赏析东汉《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汉墓,塑造了一位坐姿老年说书艺人的形象。
他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一副幽默滑稽的样子,使观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此俑造型简括,形体动态略加夸张,面目表情生动传神,表现了一个诙谐幽默的艺术家形象,反映了汉代人注重内在神韵表达的艺术特色。
20.赏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
一座巍峨的山峰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直泻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铃木葱葱茏茏,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善领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
该画中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点簇、戗壁之法画成,也称“雨点皴”。
从整个画面看,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
21.赏析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1.画面通过听琴、观舞、休闲、赏乐、调笑五个场面,形成了一幅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
2.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而有深度。
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
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同一画面的作用。
3.《韩熙载夜宴图》在绘画史上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22.赏析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1.《游春图》的作者是展子虔,《游春图》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之一。
2.表现了贵族游春的主题,展现了贵族生活的优雅舒适,图中山、树、屋宇,在山后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明丽可人。
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
3.全图采用俯瞰式构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任务直接以粉点染。
游乐于山川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
4.《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山水画“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的早期幼稚阶段,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
《游春图》作者是北周末隋初杰出画家展子虔。
《游春图》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赏析:《游春图》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画中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