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波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粒子的波动性.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粒子波动性的理解
2、难点:对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
引入:
德布罗意(de Broglie,1892-1987)
光的本性
1、有记者曾问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布拉格教授:光是波还是粒子?3、布拉格幽默地回答道:“星期一、三、五它是一个波,星期二、四、六它是一个粒子,星期天物理学家休息。
”
2、如果你是布拉格教授,将如何机智地回答?
那么光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例题:
1、一束波长为0.2nm 的X射线在真空中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 3.0×108m/s)
a.该X射线光子具有多少能量?
b.计算这束X 射线光子的动量。
c.为什么X 射线呈现极小的粒子性?
2、一个电子被75V的电压加速后,(电子质量为9.11×10-31kg)
a.该电子具有多少能量?具有多大的速度?
b.它的动量多大?
比较X射线光子和电子的动量大小? 从中我们能否用类比思想对电子的属性进行大胆的猜想?
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
他善于用历史的观点,用类比方法分析问题。
1924年,德布罗意考虑到普朗克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
于是他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一个质量为m的实物粒子以速率V 运动时,即具有以能量ε和动量p所描述的粒子性,同时也具有以频率ν和波长λ所描述的波动性。
c v
例2、一个电子被75V 的电压加速后,(电子质量为9.11×10-31kg ) a.该电子具有多少能量?具有多大速度?
b.它的动量多大?p=4.6×10-24kg·m/s
c.求其具有的德布罗意波长。
Ε=75ev ,λ=1.4×10-10m=0.14nm
X 射线波段
例3、如速度v =5.0´102m/s 飞行的子弹,质量为m =10-2kg ,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为多少?
实在太小!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由于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独创性,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但是人们总觉得他的想法过于玄妙,无法
接受。
于是,有人质问:
有什么可以验证这一新
的观念?
如果你是德布罗意,将如
何验证自己的观点?
nm mv h 25103.1-⨯==λ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X 射线照在晶体上可以产生衍射,电子打在晶体上也能观察电子衍射。
电子衍射实验1
1927年 C.J.戴维森与 G.P.革末作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
戴维逊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垂直投射到镍单晶,电子束被散射。
其强度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从而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
实验结果:
电子衍射实验2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金属片后,也象X 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1927年 G.P.汤姆逊(J.J.汤姆逊之子)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
与 C.J.戴维森共获 193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原子、分子、中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2、电子双缝实验
1961年琼森(Claus Jönsson)将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让其通过一缝宽为a=0.5´10-6m,间隔为d=2.0´10-6m的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发现了类似于双缝衍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