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研究摘要“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话题”在对话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话题”,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语文课堂。
本文旨在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论”中的一个小小分支——“人本对话”中的“学生与文本”(除此之外,还有老师与文本的对话)的对话——的角度,探究“对话”式教学如何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文章将从“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文本与生活的‘衔接点’设置话题”、“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文本的‘冲突点’设置话题”四个方面来探讨,有理论的讲解也有实例评析,希望能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角度窥语文“对话”教学一斑。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话题实施策略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
”可见,对话式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对话式阅读教学有三个要素:甲方(teacher)、乙方(student)和话题。
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内必然产生的效应。
”教师设置话题,就是设计“碰撞”,而确立的话题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话题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教师到底怎样设计话题,才使得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对话欲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微薄的建议(即对话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在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
而文本意义的未定性与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有关。
那么何为空白?它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文本的空白处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的解读空间,教师可利用它设置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话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比如笔者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别里科夫是怎样死的?学生甲:“怕死的,因为华连卡和两位女士已目睹了他从楼上滚下来的窘态,怕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怕全城的人知道这件事,怕传到督学和校长的耳朵里,怕……”学生乙:“病死的,因为前面的文本说:‘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磋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后面的文本说:‘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学生丙:“气死的,因为华连卡姐弟俩未来校之前,全城的人非常循规蹈矩,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但他俩来了之后,有种种言行不合规矩,还不听劝甚至出言不逊。
”学生丁:“郁闷而死的,一方面,他思想腐朽、保守,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忍受华连卡姐弟不合规矩的言行,又遭受华连卡并无恶意的嘲笑,使他想不开,导致郁郁而死。
”再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边城》一文时,出示字幕: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设置了一个话题:傩送会不会回来?学生1:傩送一定会回来,一个人不能背着自己的心愿活在这个世界上。
学生2:按照传统欣赏习惯看,傩送会回来的,天下人若有情,终成眷属是大家的希望嘛。
学生3:傩送会回来。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傩送是这块土地哺育出来的青年人,人有返本的潜意识,只要翠翠耐心地望着溪水,望着山崖上的虎耳草,望着月亮,听着对面竹林里竹鸡的歌,傩送会回来的。
学生4:傩送会回来的。
因为那是他的家乡,中国人的乡愁情结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根的情结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学生5:傩送不会回来。
因为,傩送是带着对哥哥的歉意和内疚出去的,他能够走出去,是他认同了女人是祸水的陋习;外面是世界也不容许他回来,再说,碾坊与私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相比,傩送的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翠翠只能永远等待,或者翠翠乘船也走出这块地方。
学生6:傩送回不回来的探讨已无意义。
作品的美也就在于这种不确定,无望中的期望,或者是期望中的无望。
而那个人回不回来不重要,因为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在空白处设置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或文本积累,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填充和丰富,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入作者创作的艺术境界,体会文本中人物感情,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蕴。
二、就文本与生活的“衔接点”设置话题华中师大教科院万海刚老师认为:“要从重视学科体系为主的书本知识转到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影响上,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淡化对书本知识的过分重视。
保证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知识,这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工具作用和奠基作用。
但是信息时代的知识不仅是固化在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大量生动的、不断变化的、能够以各种方式在社会中传播发展的实践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学生所学的文本和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包含时代气息的内容融进教学当中,融进语文教学的话题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笔者认为“生活”可有两种理解:其一,现实生活,比如在第四届“语文报怀”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池军华老师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
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其二,生活热点,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相连接,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笔者在教《我的呼吁》一文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
几乎不可能做到。
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
便设置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学生1:为了世界的和平,应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学生2:我觉得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的保障,但从全世界的立场来看,应该全部销毁。
学生3:……讨论异常激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高考、“非典”、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等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对话中,定能引起学生的对话热情。
生活即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话题的设置中,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才会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式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注意到对话问题设置的多样性,可谓色彩缤纷,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对话是多了,可听来听去总觉得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好像花花绿绿的油画中,找不出主色调。
这样的对话教学只能是凑数、充数,难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
因此,对话教学应在“多彩”中精心安排一些“主彩”,有重点地去凸现对话教学的艺术风采,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全,这样反而削弱了对话应有的气势。
这里讲的“主彩”就是教师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举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设计出新颖独到的话题,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对话平台,才能达到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有一位老教师在执教《祝福》一文时,出示字幕:“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设计这样一个话题:“谁是凶手?”学生1: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
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
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学生2: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学生3: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
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学生4:柳妈也是的。
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学生5: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
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学生7: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就算柳妈是凶手,也只能算是无意识杀人。
学生8: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
“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学生9:“我”不是凶手。
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
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设疑:上述几个人在祥林嫂的死亡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过过失,但谁也不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此时,学生便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这无形的凶手吃了祥林嫂。
可谓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这位教师创设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大问题:“谁是凶手?”,作为对话的切入点。
而这个大问题恰能起到“举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包括其他问题所组成的小问题系统,如柳妈是否是帮凶,鲁四老爷的形象,文章的主题等。
学生要能圆满地解决大问题,就必须解决其属下的小问题,而小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杜绝传统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避免学生产生听觉审美疲劳。
四、扣住文本的“冲突点”设置话题高中生,从年龄特征看,正处于16—18这个年龄段,生理和心理上正日趋成熟,有张扬个性、乐于思考和希望被人赞赏的特点;从知识结构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语言阅读能力、评价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从生活经验看,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的阅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观点和判断能力。
但他(她)们又时常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