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P8(一)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等(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萜类、甾体化合物(三)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C6-C3骨架的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以及具有C6-C3-C6骨架的黄酮类化合物(四)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类(五)复合途径:复杂的天然产物①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②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③氨基酸-甲戊二羟酸途径;④氨基酸-醋酸-丙二酸途径;⑤氨基酸-醋酸-莽草酸途径。
2二次代谢(名词解释):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其他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等)P63天然产物提取常用的溶剂极性大小的比较:常见溶剂极性强弱如下:P18(比较)乙酸>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烷>苯>三氯乙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4天然药物提取方法,P18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浸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5正相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
反相色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
第二章糖和苷1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D )型,向下的为( L )型。
2 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
一般而言,苷元是(亲脂性)物质而糖是(亲水性)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3 苷类是(糖类)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
由三部分组成:糖、非糖部分、苷键原子。
4 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糖苷键),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
根据苷键原子又可将苷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等。
硫苷:通过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氮苷:通过苷元上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5原生苷:是指天然药物中原始存在状态的苷。
也称第一苷。
次生苷:是指原始苷被部分切去糖后生成的苷,也叫第二苷。
彻底切去糖的非糖部分称为苷。
6 P81简答:酸催化水解的反应原理:苷键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水解难易程度的影响因素:①苷键原子的电子密度:N>O>S>C;②苷键原子的空间环境:位阻大,水解难;③糖上取代基:取代基越多,水解越难;④苷分子的稳定性及其水解产物的稳定性:苷分子内张力大,利水解,苷元分子大的易于小的,苷键为竖键的易于横键,产物苷元和糖稳定利水解。
氮原子虽然碱性较强,易于质子化,但当氮原子在酰胺或嘧啶环上时,由于受到强烈的p-π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影响,此时的氮几乎没有碱性,甚至在酰亚胺中还有一定的酸性,所以这类苷很难水解。
7差向异构体(名解):P62单糖成环后形成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即端基碳原子),形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有α、β两种构型。
8糖醛形成反应(Molish 反应)(名解):P78单糖在浓酸(4-10mol/L )加热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脱水缩合)是糖和苷类的检识反应。
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
第三章 苯丙素类1香豆素类:是顺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基本骨架为苯骈α-吡喃酮,7-位常有羟基或醚基。
其基本结构形式:P1162香豆素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 碱溶酸沉法等。
3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抗病毒、抗肿瘤、抗骨质疏松 和抗凝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光敏作用。
4中药化学]Emerson 反应的试剂是 BA.盐酸羟胺、三氯化铁B.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C.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D.变色酸、浓硫酸E.三氯化铁、铁氰化钾Emerson 反应是酚羟基对位活泼氢与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缩合物。
5木脂素可分为二类: 1.木脂素2.新木脂素由于新型结构的木脂素相继被发现,因而又将木脂素分为木脂素类(lignans )和新木脂素(neolignans )。
按照传统的分类定义,凡是 (1) 相互连接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木脂素类,而由 (2) 连接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新木脂素类。
近年的分类定义是将由 (3) 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木脂素类(由桂皮酸或桂皮醛、桂皮醇二种单体组成);而由 (4) 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新木脂素类(由丙烯苯、烯丙苯二种单体组成)。
H COOH O O顺邻羟基桂皮酸香 豆 素12345678极性大小:3>2>1Rf值大小:3<2<1 极性越大,在同一展开剂中,Rf值越小。
简答题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生理活性:补骨内酯、水飞蓟素、厚朴酚、鬼臼毒素补骨内酯:呋喃香豆素,具有抗菌作用。
水飞蓟素:黄酮类木脂素(杂木脂素)具有保肝作用厚朴酚:新木脂素,有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
鬼臼毒素:四氢内酯木脂素,对麻疹和I型单疱疹有对抗作用2、简述木脂素、新木脂素的概念及基本类别。
木脂素:一类有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少数为三聚物或四聚物。
基本类别:二苄基丁烷类、二苄基丁内酯类、芳基萘类、四氢呋喃类、双四氢呋喃类、联苯环辛烯类新木脂素:一个苯丙素的脂肪烃基碳与另一个苯环相连接,或苯丙素的苯基相互连接构成各种木脂素归类为新木脂素。
基本类别:苯骈呋喃类、双环辛烷类、苯骈二氧六环类、联苯类、倍半木脂素、二木脂素、螺二烯酮类填空1苯丙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合成上均来源于(桂皮酸途径),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是(对羟基桂皮酸 )。
2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碱溶酸沉 )法提取,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升华性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广义的苯丙素类成分包含(苯丙酸类 )、(香豆素类 )、(木脂素类 )、(黄酮类)、(木质素类 )。
4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7位 )具有羟基,因此,(7-羟基香豆素 )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5天然香豆素可分为(简单香豆素 )类、(呋喃香豆素类 )类、(吡喃香豆素类 )类、(其他香豆素 )类。
6香豆素类具有(内酯 )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红色)色。
7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七叶内酯和七叶内酯苷),具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
8五味子中木脂素对肝有保护作用,它能明显降低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1醌类的颜色反应:P150Feigl 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反应机理:醌类在反应前后无变化,只起到传递电子的媒介作用,醌类成分含量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1d 醌类化合物水溶液(或苯溶液)+(25%Na 2CO 3+4%HCHO+5%邻二硝基苯的苯溶液)各1滴,混合,水浴加热,1-4分钟内显紫色。
练习题1、主要成分不是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是 DA. 大黄B. 茜草C. 丹参D. 花色素E. 紫草 2、下列哪种天然药物主要有效成分为醌类化合物 C A. 人参 B. 甘草 C. 大黄 D. 灵芝 E. 银杏3、酸性大小规律:含-COOH (大黄酸)>含2位-OH 苯醌和萘醌>含2个以上β-OH>含1个β-OH>含2个α-OH>含1个α-OH 酸性最强的蒽醌是 EA. 含一个β-OHB. 含一个α-OHC.含3个α-OHD. 含2个α-OHE. 含2个β-OH 4.下列能提取含1个α-OH 的蒽醌的溶剂是 CA.5%Na 2CO 3溶液B.5%NaHCO 3溶液C.5%NaOH 溶液D.1%NaOH 溶液E.1%NaHCO 3溶液 5、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 B )> ( A ) > ( D ) > ( C ).OOOHOHOHOOOHOHCOOHOOHOHCH 3OOHOHCH 2OHAB C D6、A.大黄酚 B.大黄素 C.大黄素甲醚 D.芦荟大黄素 E.大黄酸 21. 酸性最强的是 E22. 用pH 梯度萃取法分离,5%NaHCO 3萃取层可分离得到的是 E23. 酸性最弱的是 A7、R1大黄酚(chrysophanol)R1=H R2= CH3大黄素(emodin)R1=OH R2= CH3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2画出黄酮类、异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醇类和查耳酮类结构式?P170(自己画)1.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连接而成 )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 )。
2.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 环连接在C 环的2位上,若连接在C 环的3位者是(异黄酮 );C 环的2,3位为单键的是(二氢黄酮 );C 环为五元环的是(橙酮 );C 环开环的是(查耳酮 );C 环上无羰基的是(花色素类 )或(黄烷醇类 )。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新红花苷 )及微量( 红花苷 ),故花冠呈(淡黄色 );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红花苷 ),故花冠显(黄色 );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醌式红花苷 ),故花冠呈( 红色 )。
4.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 交叉共轭体系 )和( 助色团 )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 苯环 ),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 )而显现出颜色。
5.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 );而二氢黄酮为(不显色 ),其原因是(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 异黄酮 )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仅显微黄色。
6 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 丙二酰辅酶A )和一个( 桂皮酰辅酶A )生物合成而产生的。
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A 环来自( 三个丙二酰辅酶A ),B 环来自( 桂皮酰辅酶A )。
1 如何用化学方法初步鉴别一无色成分为二氢黄酮?(二氢黄酮有哪些鉴别反应?) NaBH4反应紫红色,MgAc 反应,紫外光下天蓝色,荧光,Mg -HCl ,阳性,即红色,说明此无色成分为二氢黄酮类。
2 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A 阳性(紫红色)B 四硼酸钠 阴性 阳性 氨性氯化锶C 阴性 阴性O OH HO OH O O OH HO OH O O OH HO OH O OH A B C3 根据下列结构回答问题(1)是否显明显黄色?(2)氨性氯化锶反应是否阳性?(3)Gibb’s反应是否阳性?(4)在碱性条件下能否显橙色~黄色?(5)是否显较强的酸性,又显弱碱性?(6)四氢硼钠反应是否阳性?(1)是,因为有助色团-OH(2)是,因为有邻二酚羟基(3)否,5-位的对位虽未取代,但是5-位没有羟基,6-位又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