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11-2015年花椒产业化扶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县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二月项目名称:**县核桃项产业化扶贫项目项目实施地点:**县项目实施单位:相关项目镇(乡)项目监管单位:**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目录一、基本情况 (4)(一)自然条件 (4)(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6)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三、发展思路、建设原则及发展目标 (9)(一)发展思路 (9)(二)建设原则 (9)(三)建设规模与布局 (10)(四)建设技术措施 (10)(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11)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一)投资估算 (11)(二)资金筹措 (11)五、效益分析 (11)(一)生态效益 (11)(二)经济效益 (11)(三)社会效益 (12)六、保障措施 (12)(一)组织保障 (12)(二)技术保障 (12)(三)资金保障 (13)七、结论 (13)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县地处贵州省北部,东接湄潭、瓮安县,南邻息烽、开阳县,西连仁怀、金沙县,北界桐梓县、绥阳县、红花岗区、汇川区。
位于东经106°17′22″至107°25′25″,北纬27°13′15″至28°03′03″之间。
全县东西长112.5公里,南北宽89.3公里,土地总面积4092.66平方公里。
县内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遵南大道、海尔大道将县城与市区相连,川黔铁路、210国道、326国道和贵遵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北,拥有公路里程2524公里,航运136公里。
2、地质地貌**县地貌以娄山山脉和南北向娄山支脉为骨架,与沟谷盆地等自然组合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西北高而东南低,最低点位于山盆镇落炉,海拔为489米,最高点位于山盆镇的仙人山,海拔为1849米。
按形态划分,在娄山山脉东南面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米,娄山山脉西北面为低中山峡谷地貌,海拔一般900~1300米。
3、气候**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7℃,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均日照1146.9小时,大于10℃的年积温3900-4800℃,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70天,光、热、水基本同季,集中在5-8月份。
县境内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影响,风向多为偏北风,因地貌复杂多变,地面风主要是东北风,从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气变暖减弱,主要风向为偏南风或东南风。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2%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150毫米。
适于花椒种植。
4、水文娄山山脉是县内河流的分水岭,分为赤水河流域与乌兴流域。
赤水河流域面积96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8.7%;乌江流域面积413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1.3%。
全县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共93条,其中乌江干流1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16条,三级支流38条,四级支流28条。
全县河流总长为1682.7km,平均河网密度0.26km/km2,极有利于花椒产业的发展。
5、土地资源全县土壤划分为6大类15个亚类,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1000m之间,土壤肥沃,68.2%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地质构造复杂、水源丰富,水网密度为0.26 km/k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空气、土壤、水源基本无污染,适于大面积发展花椒产业。
6、生态环境状况贫困乡镇、贫困村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较全县平均水平高,环境未被污染,一年四季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山水宜人,气候温和,青翠悦目,极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是发展花椒产业最佳区域。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人口构成**县辖28个镇2个民族乡,其中,贫困镇乡有15个;287个村(居、社区),其中,有贫困村234个;6552个村(居)民组。
全县居住28.81万户,113.4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67万人),农业人口102.13万人,非农业人口11.32万人;城镇人口25.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081人。
人口密度为277人/平方公里。
2、经济概况2009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8亿元,第二产业50.7亿元,第三产业42.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899元。
财政总收入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703元。
3、基础设施状况**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210和326国道、贵遵高速、遵崇高速、黔渝电气化铁路及正在修建遵茅高速、杭瑞高速在县境内纵横交错,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785公里,公路密度67.87公里/100平方公里,居贵州省前列,2006年8月实现全部镇乡通油路。
县城南白镇(已纳入市区规划管理)与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区相距18公里,南至省会贵阳市区130公里,北距重庆市区340公里。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花椒属高附加值农产品,种花椒见效快,三年挂果,四年投产,这是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难以达到的,同时花椒栽培管理简单、粗放,在山地上种植也能获得高产,不与粮食争地,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这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特色高效优质农业,改变农村分散、单一粮食种植为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并举的格局,并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荒山荒坡土地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栽植花椒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从目前的花椒市场价格看,每斤花椒市场售价为20元,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边远山区,农民种植花椒每亩每年可收入1000元以上,种植花椒的经济效益较明显。
三是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因为花椒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农村利用坡耕地种植花椒,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利用房前屋后土地栽植四旁树,可以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可以防风防沙,能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四是可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或者广种薄收,种植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实行退耕还林或开展林粮间作种植花椒,可以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生产力,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具有花椒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全县土壤划分为6大类15个亚类,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1200m之间,土壤肥沃,68.2%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地质构造复杂、水源丰富,水网密度为0.26 km/k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空气、土壤、水源基本无污染,非常适于发展花椒种植。
2、符合国家、省、县产业发展政策花椒产业属绿色特色产业,发展花椒产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恢复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规划发展花椒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符合温家宝总理2010年4月视察贵州抗旱救灾时反指示:将生态、水利、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作为贵州解决“水”的治本之策,符合贵州省生态立省战略和县委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决定和**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发展花椒产业积极性较高**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花椒产业的发展,将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在政策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
花椒是**县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全县均有分布。
农民自发学习有关花椒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户对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较高。
4、花椒种植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花椒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蜀椒的果实,果皮名为椒红,被誉为“八大调味品”之一,是家庭常用烹饪调料和中药配料。
花椒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泛的香料油料树种,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花椒品种居世界首位,占有绝对的优势。
花椒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
花椒一年生长可达一米以上,经营管理好的椒树第三年可开花结果,投产第3-5年以后可进入丰产期。
花椒属高附加值农产品,种花椒见效快,三年挂果,四年投产,这是其它经济作物难以达到的,同时花椒栽培管理简单、粗放,在荒山荒地上都能获得高产,不与粮食争地,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三、发展思路、建设原则及发展目标(一)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优质高产花椒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作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着力建设生产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有机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的产业体系,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我县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二)建设原则一是坚持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相结合,全部建设经济林;二是优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三是建设地点以坡耕地为主,综合利用宜林荒山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坚持规范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发展经济林;五是坚持重点扶持大户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六是集中连片造林与“四旁”(即路旁、村旁、水旁、宅旁)绿化和地埂树(即田坎、土坎)栽植相结合,以株折亩扩大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庭园经济。
(三)建设规模与布局建设规模5万亩,其中坡耕地成片(15亩以上)造林2万亩,以株折亩开展“四旁绿化”或地埂树3万亩。
(四)建设技术措施(1)造林地选择:选择坡度10-35度,地势平缓,碳酸岩或砂页岩发育土层厚40厘米以上的土壤作造林地,四旁绿化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土地作造林地。
(2)林种选择:林种选择为经济林。
(3)树种选择:树种选择九叶青椒或本地花椒品种,具有抗逆性强,耐寒耐旱,结实稳定等特性。
(4)整地: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规格为经济林80×80×60cm。
(5)基肥施放:每穴施放0.5kg复合肥或30斤腐熟农家肥作基肥。
(6)苗木与植苗:选择1年生II级以上容器苗作造林苗木,植苗为人工植苗,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方式营造,造林密度为110株/亩,株行距保持2×3m,种植点配置为正方形。
(7)抚育管护:实行林粮间作,抚育方式为以耕代抚,每年结合施追肥进行抚育。
管护由受益农户自己管护,或由农户聘请管护人员进行集中管护,管护期间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
(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建设期限4年,即2012-2015年,2012年营造花椒2万亩,2013年——2015年每年营造1万亩。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按500元/亩进行测算,项目建设需投资2500万元,用于购买造林苗木和肥料,以及开支部分造林劳务工资。
(二)资金筹措本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共计4500万元,通过申请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争取省、市、县部门整合资金和群众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