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
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
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
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
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
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
(8分)2.(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女性代表,他们被誉为妇女楷模。
材料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太夫人,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被隋皇朝敕封为“谯国夫人”。
--摘编自《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谯国夫人传》材料二: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国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法国史》材料三: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她对丈夫廖仲恺照顾得无微不至,并在丈夫遇刺后继承其未竞的事业。
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他们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何香凝被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摘编自《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妇女楷模的内涵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香凝成为“世界母性之楷模”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代女性应该具备哪些品质?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
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
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
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鸡片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列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
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
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
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
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
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
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
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
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
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答案:1、【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乡官制度。
据材料一“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得出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据材料一“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据材料一“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乡村地方自治。
据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据材料二“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得出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得出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2、【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分)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出现了曲辕犁。
中唐及晚唐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北方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尤其重要的是,人口大量南迁,带着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江南开发。
因此,推动了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最终在宋朝时,南方的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9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隋唐;全国卷历年12分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3、【答案】(1)相同:都具备杰出的才能;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对国家做出贡献;都忠于自己的君主。
不同:冼太夫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圣女贞德是对外抵抗侵略;冼太夫人主要是得到统治者肯定,圣女贞德主要是得到人民的认可。
原因:(中国)冼太夫人:政治: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中国古代儒家纲常伦理的影响;冼太夫人的爱国忠君的思想迎合了封建专制的需要;(西方)圣女贞德:政治:近代民族国家兴起,文化: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圣女贞德的爱国行为和自由精神适应了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2)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遭到反革命实力的阻挠。
文化:民主、自由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