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意义:语言文字价值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3000对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殷商史研究价值王国维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著:又称“作”、“造”、“著作”。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述:循也。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编:又称纂、辑。

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

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译:就是翻译。

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2、文献的流传方式讲唱:文字产生以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

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

抄写: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摄影: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园文源阁(英法);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太平军)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夏代:《禹刑》《夏小历》商代:典册、图法。

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

周代: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

《周礼·天官》:“大宰之职。

掌建邦之六典。

”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春秋:老子征藏史。

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育、学术及典籍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

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西汉之初高祖注重文献搜集,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

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至成帝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

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

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

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中经》(郑默)西晋:直接承袭曹魏官府藏书。

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

著作郎李充以荀勖《中经新簿》校之,仅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

,编为《四部书目》,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

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南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

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

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

故梁有《五部目录》。

陈: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

北朝:约五千卷北魏:达到一万五千卷隋:得北周书一万五千卷。

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异本,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

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唐:继承隋长安嘉则殿三万七千余卷。

唐初购天下书,开元时藏书量达到高峰。

毋煚《古今书录》著录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欧阳修《新唐书》著录79221卷(开元藏书52094卷+唐人著作27127卷)北宋:宋初,有书万余卷。

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

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赐名崇文院。

《崇文总目》著录藏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

北宋前后藏书共计73877卷南宋:藏书重新搜集。

《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

至宁宗时《续中兴馆阁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59429卷,相当丰富。

元:藏书由秘书监管理。

秘书监有秘书库。

据至正二年(元惠宗1342年)统计秘书库藏书,共计2390部24008册,书画2008轴。

明: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收秘书监图书”。

永乐(明成祖年号)初年,书藏文渊阁。

永乐六年,《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

正统间(明英宗年号1436-1449)杨士奇编《文淵閣书目》,著录图书7297部,43200册。

其他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藏书。

清: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乾隆时期藏书达到鼎盛。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带动清廷官府藏书的建设。

从全国徵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

其余6791种未收,仅作提要,收入《总目》,称为“存目”。

将内廷所藏善本集中列架昭仁殿,撰《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籍422部。

此外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书。

皇史宬收藏档案文献,内阁大库收明代遗留藏书及明清档案等。

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后改称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清政府还命令各省成立图书馆。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春秋战国:孔子拜访老子,收120小国书籍秦:在博士和儒生阶层中多有私人藏书,吕不韦、孔鲋、伏生等西汉: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法令后,私人藏书之风渐盛。

当时图书以手抄传写为主,藏书家多是贵族、官吏和学者如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刘向、刘歆父子东汉:蔡邕、杜林、郑玄魏晋南北朝:晋·张华、范蔚(乐借书与人);南齐·沈麟士、崔慰祖;梁·任昉作有书目,是我国藏书史上最早提及的私人藏书目录隋:陆爽、许善心等。

许善心藏书编有目录《七林》。

从隋代开始,藏书家收藏范围扩大到书法绘画。

唐:李泌多藏书,李元嘉、苏弁、韦述、柳公绰、吴竞、田弘正等至万卷或二万卷。

北宋: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宋代藏书家118家。

宋绶(谥宣献)藏二万卷,皆校三五遍,多为善本。

扫尘斋;李淑,藏书三万卷,编有《邯郸图书志》;田伟,作博古堂,5-7万卷,无重复。

李公泽,聚书九千余卷,藏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阅读南宋: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

其《避暑录话》称有书三万馀卷;晁公武,山东巨野人,藏书24500卷,有《郡斋读书志》;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喜藏书、钞书。

四当斋,《遂初堂书目》首次著录了图书的版本;陈振孙,书多,传录诸家旧书51180余卷,作《直斋书录解题》(《永乐大典中集出》,与《郡斋读书志》合为私家目录学双壁)元:赵孟頫有宋板两《汉书》。

读书之法;袁桷,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甲于浙东;倪瓒、胡三省、元好问明:叶盛,昆山人,藏书数万卷,甲于海内,手自雠录,有《菉竹堂书目》;李开先,章丘人,筑万卷楼,词山曲海;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甲于两折。

藏书多明天启前旧本,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保存明代史料尤多。

今犹在;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藏书三万卷,以一田庄易宋板《汉书》《后汉书》;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汉纪》;姚咨,其手抄本颇有传世者,版心下有“茶梦斋钞”四字,久为藏书家所重;赵琦美,字玄度,有脉望馆。

民国7年,郑振铎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凡242种,以九千金购之,现藏国图。

中有关汉卿、白朴等人杂剧;胡应麟,倾家产购书,得42384卷;焦竑,号澹园,藏书两楼,五楹俱满,辑《国朝征献录》为明人传记资料渊薮;胡震亨,藏书万卷,编《唐音统签》;祁承爜,藏书澹生堂,著《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注重收藏戏曲,澹生堂抄本颇有流传;钮石溪,世学楼,抄本《说郛》现藏国图;毛晋,常熟人,有汲古阁,藏书达48000册。

多宋元善本,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清: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脉望馆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

在城区南赵弄10号。

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

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

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

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