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D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闻名代表是( C )A.弗洛伊德 B.布鲁纳 C.马斯洛 D.布卢姆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舞,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C )A.预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4.发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D )A.苛勒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刚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被称( 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7.某学生具有外向、直爽、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急躁容易冲动等特点。
据此,能够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 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适应9.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C )A.人本主义 B。
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派10.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B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作用 D.士气l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D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12.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B )A.规范 B.舆论 C.群体气氛 D.凝聚性1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进展时期的心理学家是( A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14.有如此一列数字:149162536496481100,假如孤立地经历,则有18个经历单位,难度专门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2,3,4,5,6,7,8,9,10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经历单位,提高了经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经历编码中的哪种策略( D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化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B )A.定势作用 B.功能固着 C.变式 D.迁移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经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差不多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
3.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给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经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意义化。
4.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差不多环节。
5.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要紧方面。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要紧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7.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能够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8.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进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时期。
9.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负迁移。
10.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道德的健康。
三、筒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228)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⑵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⑶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⑷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⑸具有协调和操尽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⑹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⑻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2.加德纳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P263(1)逻辑理性智力;(2)语言智力;(3)躯体—动觉智力;(4)空间智力;(5)音乐智力;(6)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7)自我内省的智力;(8)观看自然的智力。
3.简述制造性教学的差不多要求。
P156~157(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刻,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
(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
(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制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舞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不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不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展。
(6)教学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确信、多表扬、多鼓舞,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应赶忙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
(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8)鼓舞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同意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适应。
4.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差不多特点。
P27(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四、论述题(选做二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要紧措施。
P63~67(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③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④要教育学生将时刻、精力、资源等投入到为实现目标的学习之中。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如此,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做到: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深而有味,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第四,依照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确实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地。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
否则,学生总是不能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由难到易,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三,假如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上失败了,可让他们先学习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方面获得成功感,然后再在学习新课程方面逐步体验到成功感;第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遵循一定客观标准的前提下,要掌握评分的艺术。
尤其是在第一、二次测验或考试中,千万不能给学生搞“下马威”。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一般都希望自己胜过不人。
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所谓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既要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阻碍。
因此,既不能简单的全盘确信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确实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及时告诉他们,使他们及时明白自己哪些内容差不多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
以便进一步努力。
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差不多掌握了的要给予表扬、鼓舞、确信,否则给予批判。
然而,奖惩要讲究艺术、科学、合理。
一般而言,以奖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惩处。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成功或失败的真正缘故;另一方面,也要依照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一般而言,不管是优生依旧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差不多上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接着努力,以便今后能接着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以争取今后成功。
2.教师的教学如何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P129(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要紧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确实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不、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穿”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例讲明感知规律在迁移中的应用。
P72(1)强度律。
依照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
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律。
依照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不,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
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
如重要的地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大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不。
(3)活动律。
依照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纳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能够多采纳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感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