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
• 第三,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 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的精神。
• 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 • 富勒:向往的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 和义务的道德(morality of duty)
• 第四,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 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 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 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 善善恶恶 •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 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 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 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 第二,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 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
• 杜威:“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 • “道德观念”是指这观念“在行为中见效果,使 行为有所改进,变得比另外的情况下更好”,也 是“成为品性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 的一那种观念”。 • “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指“关于诚实、纯洁或仁 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 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是“可能不起作用和 无效,好像很多关于埃及考古学的知识的那种观 念。”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 人为道德立法——康德
原则规范 伦理体系 价值信仰
• 第三,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
• 时间上的持久,只要存在人类与人类交往,
道德就将存在。
•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 脱离城邦的人……不能共同生活或因为自足而无 此需要者,就不是城邦的一个部分,它要么是只 野兽,要么是个神。” 《政治学》
• “道德是关于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合理 性的稳定的共享性社会精神。这种社会精神 在世代社会生活中反思形成。它积淀于人们 内心深处成为良知信念,流化为社会生活风 尚习俗,固化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并成为 人们存在意义与行为选择的价值根据。”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三)道德与宗教
•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 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 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 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
• 如果说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主要是一种他律 性的对人们行为的调节,那么内心信念则是 一种自律性的自我调节与规约。如果说道德 义务是一种他律性的要求,道德良心则是一 种自律性的意识和规范。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 而》
• 第二,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 如果上帝的意愿是决定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根 据。那么,上帝的意愿是基于什么的呢?有 两个可能的答案。 • 第一,上帝的意愿是出于某种理由。比如说,
上帝意愿诚实,是因为诚实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上帝的 意愿基于一个不依赖上帝自己的标准。 这是自相矛盾的。
• 第二,上帝的意愿是任意的、专断的。如果
上帝命令我们撒谎,那么撒谎就可以因为上帝的命令而成 为一个正确的观点。而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 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 把握。 •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
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 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 合理性。
•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
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 方式。
•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 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内容。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 “我们的个人主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 具有一些为我们的经济秩序所独有的组织形 式和总体结构形式。” ——韦伯
• 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 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 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 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 力的表现。韦伯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 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 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 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 第三,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 他律与自律
• 宗教是一种精神压迫的方式,它借人们畏神 崇教的心理,进行一种神秘的强制;而道德 则是人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的 社会工具,它遵从人们的内心信念,主张躬 自厚而薄责于人。
• 第四,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 自卑与自尊
• 一切宗教都是贬斥和否定自我的;而道德则 申诉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 本视角。
(二)道德的本质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 于社会经济关系。
•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 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 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恩格斯
2、先天人性论:尽管认识到了道德无法离
开人而存在的意识或精神,但却忽视了道德 的社会基础。
3、情感欲望论:离开社会处境将道德完全
归结为人们的情感欲望要求,容易导致道德 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
4、动物本能论: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意
味着对本能的拒绝。(动物无所谓道德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区别
• 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 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 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 第二,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 神威与人道
各种宗教都是借助于某种神秘力量(如神、 鬼、上帝、真主等),来“启迪”劝告或威 胁人们,屈从于现实的某种社会秩序,安守 于某种生活境遇。道德则是依靠符合现实人 道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勉励、规劝或激发,引 导人们遵守某种秩序,进入某种生活境界。
“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 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 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
(一)道德的起源
•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 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 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 起也。” ——荀子
• 第一,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 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 王阳明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不 知。”
•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 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 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 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 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 也。” 《传习录》
• 四、道德是人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 道德首先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反思标示其存在。 有做人和成人两个维度。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注疏曰:“饮食男女,人有 此性,禽兽亦有此性,未尝异也。乃人之性善,禽兽 之性所不善者,人能知义,禽兽不能知义也。因此心 之所知而存之,则异于禽兽。”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马克思: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 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 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时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 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 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 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
• 空间上的广泛——道德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 诸领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自身等诸多关系。
•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 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 的实践活动体现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 以理论的方式,例如哲学或科学活动等; 以宗教的方式,如宗教和巫术活动; 以实践-精神的方式,如道德意识和伦理观念 性活动等; 以艺术的方式,如文学艺术活动等。
• [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社会公德)、对社会发 展的能动反作用]
•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 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的行为规范的道德,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 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柔性的和内在的 规范。
• 第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
•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而变化。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 亡”的忠孝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 • “存天理,灭人欲”到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 • “男尊女卑”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 死从死)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具有 阶级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第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 便有相对独立性。
• 1、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认 为“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就等同于“上帝命 令我去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之所 以是道德的,是因为这是上帝所意愿的。除 了上帝的意愿之外,道德的合理性不需要任 何独立的理由。 • 苏格拉底在《欧绪弗洛篇》中,向他的对手 问道:“虔敬的东西是因为诸神喜欢它才是 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才受到诸 神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