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5年度修编方案潮州市国土资源局2015年3月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5年度修编方案申报单位:潮州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编写人员:钱龙兵苏艳华余庆亮林传旭审核人员: 卜安总工程师:卜安单位负责:胡胜雄编制时间:2015年3月目录一、总则 (1)二、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与地质成矿背景 (2)(一)自然地理位置、交通 (2)(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三)矿产资源勘查及地质调查工作概况 (5)(四)地质成矿背景 (6)(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9)三、矿业权划分方案 (13)(一)总体部署 (13)(二)矿业权设置现状 (15)(三)找矿工作部置 (16)(四)矿业权区块划分 (23)(五)矿业权区块划分合理性分析 (40)(六)开采总量控制矿种的矿业权设置方案 (41)四、矿业权设置方案 (41)五、保障措施 (42)(一)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新机制 (42)(二)强化《方案》管理制度 (42)六、附则 (43)一、总则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潮州市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区通过科学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提高潮州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布局更加合理性,推动潮州市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顺利实施并取得重大突破,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努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的“358”目标,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国土资地勘发[2011]55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粤国土资地勘发[2011]167号)的要求,编制《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编制是加强进一步矿产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提高合理布局完善矿业权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秩序、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的编制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对潮州市矿产资源规划执行的基础上,对市区及潮安区、饶平县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调整和统筹规划;落实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本《方案》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55号);2、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粤国土资地勘发[2011]167号);3、《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4、《潮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5、《广东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6、(粤国土资矿管发〔2014〕44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矿业权设置方案修编有关事项的通知;7、(粤国土资矿管报〔2015〕352号)关于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部分拟设采矿权信息变更的复函;8、《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2015)[粤国土资地勘函];9、《广东省稀土重点规划区专项规划暨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2015年)。
《方案》的功能定位是对潮州市探矿权、采矿权空间布局详细安排,是探矿权、采矿权新立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本次修编是在原《方案》(2011—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拟设探矿权、7个拟设采矿权,并修编现有矿业权。
二、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与地质成矿背景(一)自然地理位置、交通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和黄冈河流域,是广东省的“东大门”,东与福建省交界,北与梅州市接壤,西南及南面与汕头市、揭阳市相连,东南面临南海,辖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和饶平县(三区一县),地理坐标:东经116°20′00″~117°11′00″,北纬23°26′00″~24°13′53″。
全市陆地面积3110.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
潮州市地貌特征为北高南低,北部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0%,丘陵山地海拔一般在80~300米之间,全市海拔标高1000米以上高山7座,最高峰为潮安区北部凤凰山,海拔1497.8米。
南部和东南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
区内水系发育,韩江、黄冈河分别从西北往东南斜贯全市后注入南海。
本区气候温和多雨,年均气温21.4°C,年均降水量1696毫米,夏秋季节台风多。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潮州市交通方便,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均十分发达,广梅汕铁路从西边揭阳入境,经潮州通往汕头。
公路在境内四通八达,国道324线、汕汾、汕梅、高速公路从南部及西部通过,沿海及内河港口泊位达到20个。
水陆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建成。
潮汕机场启用,深厦铁路的开通,潮州市的海陆空运网络更加畅顺便捷。
饶平三百门港口经广州和香港、厦门及可通世界各地(见图1)。
图1:交通位置图(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潮州市自古以来均以农业、林业、渔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以精耕细作著名,是广东著名的农业高产区。
陶瓷、石刻、金银饰品、抽纱、潮绣早已中外驰名,有“南国瓷乡”美誉。
历史文化名城带旺了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其中潮州柑、凤凰茶、岭头单枞茶、古楼山荔枝、径南红柿等是传统的出口产品,海水养殖的石斑、对虾、鳗鱼、牡蛎等久负盛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跨世纪发展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迅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装、电子、不锈钢、塑料制品、印刷包装等支柱行业为龙头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潮州市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并大力发展水果、茶叶为主的“三高”农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比较早,据记载,宋朝以来钨、锡、铅锌、金、瓷土等矿产均已有老百姓进行过零星开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扩大。
根据潮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析,“十一五”及到2020年期间需求量较大的矿产资源有:瓷土、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锡、银、铅锌、金、矿泉水、地下热水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目前潮州市把矿业勘查开发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内容之一部署实施。
(三)矿产资源勘查及地质调查工作概况本区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在潮安一带进行过钨锡矿资源调查,自1950年以来,已陆续有地质部门地质队进行过矿产资源调查和基础地质调查,至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航空物探测量和大比例尺综合物化探检查;编制完成1:1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和成矿预测图;开展了全市地下水、地下热水、矿泉水普查勘探;对重点矿区结合外围找矿进行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对潮州市区进行过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
通过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获得了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大致掌握了全市地层岩石的分布特征;对全市矿产资源情况已大致了解;大致查明了主要城市分布区和沿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
(四)地质成矿背景1、地质特征潮州市地区处于淅闽粤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带东南部,区域莲花山断裂带南东段旁侧的粤东隆起区部分地区。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统小坪组,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下侏罗统金鸡组,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上侏罗统高基坪群为一套复杂的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第四系主要为砾石、卵石、砂、粉砂、粘土与滨海细砂组成。
上三叠统小坪组-下侏罗统金鸡组、上侏罗统高基群碎屑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是区内钨、锡、银、铅锌、铜等金属矿重要的赋矿层位。
(如潮州市厚婆坳银锡矿、潮安区田东锡矿、四望坪铜矿、饶平县的旗山铜矿、上城铅锌矿等矿(床)区)。
区内这些赋矿层位分布较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自古生代以来,几乎每一次地壳运动都伴随有岩浆侵入活动。
但以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岩基或岩株、岩墙、岩脉。
区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广,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类。
区内岩浆岩的时代以晚侏罗世(燕山三、四期)侵入岩为主。
产状有基岩、岩株、岩墙、岩脉等。
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类的细粒、中粒至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等,如燕山三期的曼头山岩体、凤凰岩体、万峰山岩体、葫芦田岩体;燕山四期的三饶岩体、莲塘岩体、凤山岩体、东界岩体等,此外还些规模较小、分布零星的基性—中基性岩脉。
本区内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强烈构成复杂的构造形态。
依其组合方式可分为北东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
其中以北东向构造断裂较大规模有潮安—普宁深断裂带,从陆丰经普宁、延伸至潮安、饶平一带。
其两侧伴随着一些规模较小的北东向断裂等。
北西向断裂有韩江断裂、大南湖断裂,经本区饶平、潮安向大埔县境内延伸,其两侧有小断裂规模相伴。
东西向构造以褶皱形式出现如赤凤向斜、田东河向斜、平林背斜、洋铁岭背斜,新丰向斜等主要分于潮安区北部。
这些不同的构造形迹控制了成矿(床)区的分布,低序次的构造裂隙直接控制矿(床)体的生成、分布及产状等。
2、成矿规律据资料分析本区上三叠系小坪组—侏罗系岩层中存在较高的Sn、Pb、Zn、Ag等地层地球物理化学成矿元素,在有利地质环境条件下,为矿床(体)的生成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充。
燕山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浆的侵入为成矿提供所需的热源和部分矿源。
岩浆岩与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在内外接触带往往形成各种类型的铜、钨、锡、铅锌、银金等金属矿床。
花岗岩体中常有石英脉、云英岩型、伟晶岩型、或岩体型锡、钨、铍、铋、铜、钼、铅锌、钾长石、铌钽等矿床。
部分花岗岩风化后形成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亦有所见。
火山岩或花岗岩等中—酸性岩处于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形成的风化壳型的高岭土(瓷土)矿在本区较为发育。
花岗岩风化后,在沿海海滨沉积或河流阶地形成钛铁矿等砂矿床。
区内构造活动较频繁,断裂带有强烈的硅化作用,这些断裂构造为岩浆发生发展演化提供动热力和活动空间条件,断裂构造带是重要的导岩构造,沿断裂侵入的岩体多达几十处。
中生代以来,由于构造活动中心不断向东转移,导致了高能量释放区—温泉、热水盆地不断向沿海迁移,本区有多处的矿泉水,地下热水分布。
3、成矿预测本地区处于武夷成矿带之南西段,地质找矿研究工作程度较高,获得的矿产资源信息比较丰富多样。
地层层位含矿性较清晰,岩浆活动强烈,构造较发育,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矿源、热源、导矿容矿空间,形成各种类型的内生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