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陶者》(宋)梅尧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板书“者“字。

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

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3、师解释《陶者》课题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

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

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 chén zhān鳞臣沾(碰到)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四、作业。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陶者 chén(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zhān十指不沾泥,lín lín鳞鳞居大厦。

池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出示古诗《池上》(这首古诗是描写的儿童。

)二、读诗。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小结:5. 指导朗读、背诵。

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

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试背。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池上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1)、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本诗前两句写景,仅用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后两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贴切。

真不愧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板书: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抒情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2、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

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七、板书设计所见(袁枚•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悯农》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齐读课题,解题义。

悯:哀怜。

悯农: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1、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2、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3、教师总结: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板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

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师引言: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有的是名山大川、奇松怪石、平湖飞瀑等。

而瀑布更是大自然的一大奇景。

(二)理解感知,精读悟境1、网络互助学习,理解诗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点击相应的字、词、句的链接,巩固诗义理解。

)2、网络录音操作,精读悟境再现庐山瀑布壮丽景象图及诗句,有情齐读古诗,用朗读体现诗句表现出来的美好意境。

3、交流:学了古诗,你有什么体会?(三)总结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宿新市徐公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语境导入: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喜悦的,此时你脑海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板书课题)2、释题: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出示诗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全班认读“宿、徐、篱、疏、未”五个生字,学写“宿、徐、店、未、菜”五个生字。

(三)借助意象,入情入境1、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可又不知道该画哪些景物,怎么画?你愿意帮帮老师吗?(愿意)2、集体交流:你想画下什么,什么样的,从诗中哪儿知道的?(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画菜花,师画一朵,问:你满意吗?黄蝶,什么颜色?为什么?急走,你能表演一下吗?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

(2)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过渡:一心只忙着追赶蝴蝶的孩子,并没有留心周围的迷人春景。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文板书: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墨梅》一、教学目标:1.阅读本首诗。

抓住“淡墨痕”感知“墨梅”的特征。

2.抓住“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初步学习借助“意象”读懂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从“清气”入手,弄清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咏梅的诗,诗题叫《墨梅》。

(板书课题)1、作者,元末明初,王冕: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首《墨梅》便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上的题画诗。

2、想想“墨梅”是什么意思?(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反复读,出韵律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借助“意象”,赏析《竹石》、《马诗》1.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马诗》,我们来读一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