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诗词鉴赏专题——思想感情古人所谓“诗言志”,乃谓诗是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是“志”的载体,“志”是“诗”的终极目的。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诗人相对稳定的思想感情、偶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待“人、事、物”的观点态度等。

那么,怎样把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呢?“三看四抓五关注”。

“三看”就是要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四抓”就是抓画面(意境),抓意象,抓典故,抓词采(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的色调);“五关注”就是关注古代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向,关注诗人此时此地的背景,关注诗词塑造的主体形象,关注诗词主要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乐景哀情等)及其他表达技巧,关注问题的命题角度和样式。

第一部分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画面蕴情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宋•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

②小怜:泛指歌女。

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

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

(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方法总结】二、意象含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唐•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方法总结】三、典故诉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宋•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5.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分)【赏析】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

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

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泊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从今天的南京至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

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美好理想?(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高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余干古县城①(唐•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

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7. 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

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

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6分。

概括思想感情3分;写出任意一种手法并具体分析3分,如写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和注释。

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

8.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8.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

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

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方法总结】四、词采明情诗词中常常有一些直接变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显性情语,以及体现诗词情感色调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这些词语,比较直观地显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说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情感色彩浓厚的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

另外,一些表情态、色彩、温度等方面的动词形容词,如“望”“迎”“暗”“淡”“阴”“冷”也是显现情感的重要词语,抓住这些词汇就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9.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解析】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0.(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