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摘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

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待提升。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

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1.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并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

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形成了一些精辟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精神。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

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1]。

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在高等院校整体发展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价值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高等院校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

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

二是教育作用。

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2]。

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

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

物质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

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3]。

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
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并作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4]。

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中。

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

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

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大学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中国社会转
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在大学亦有所表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认识上或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园文化体系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

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时,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对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大学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没有妥善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使注重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对师生的“学问家”人格及其行为方式的养成重视不够,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独立性、非功利性、超脱性和批判性等大学精神之特性。

第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肤浅。

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完善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

很多大学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应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娱乐目的的狭义认识。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因而使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少了些老一代学人“十年磨一剑”,甘于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多了些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官僚作风、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非功利性特点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导致大学学术水平下降,学习风气不浓。

实用主义的风气也侵蚀着校园文化,突出表现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急剧地变为了适应商业社会的工具,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授或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曾经洋溢在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又一次渐渐地淡出校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