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为,艺术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但艺术与政治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却不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达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与经济关系的体现。
艺术归根结底是要表现人的,而政治生活渗透到了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的影响,并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和特征。
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的艺术,又反过来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艺术与政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方向是相同的,如资本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艺术,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保护的。
而产生于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与政治,如社会主义艺术对资本主义政治,则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反之亦然。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同一阶级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这种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到艺术上,就会出现同一阶级内部艺术与政治的矛盾。
过去,我们曾提出过“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曾被夸大并且将它绝对化,将“艺术”与“政治”等同起来,将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表现。
现在不再提这个口号,但艺术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离的。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
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一现代艺术的开放性概念艺术是高于生活,一般是要引起美感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通的物件,如一把椅子、衣帽钩甚至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小便池都会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里面。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自然。
自然是变化无穷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
人类的自我意识、审美意识组成了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一个艺术家主体性的概念;二艺术对生活的影响.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之广泛、存在之深入、作用之微妙,往往使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三关于艺术教育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艺术的显著地位有目共睹,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难以想象,倘若没有了艺术,我们生活该怎么运转。
因此,必须把我们的儿童从小引向参与艺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终身的艺术学习和发展。
四、生活与艺术的关联生活与艺术有一种浪漫的关联,就像地铁的两极,一个在路上,一个在归程,有时遥相呼应,有时又重合在一点上。
一位热爱艺术的文学家说过:艺术让人更接近神性。
美术的主要类型?绘画(景观装置,陶瓷设计,公共雕塑,玻璃造型艺术,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油画,壁画、漆画,综合艺术,新媒体)书法学;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平面设计, 书籍设计,染织设计, 服装设计,综合设计,会展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建筑艺术,城市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美术教育,美术学,影视广告,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游戏美术)(插画与漫画)多媒体网页设计.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
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
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现在,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
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
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
宗教对艺术否定。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
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3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
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
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简述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1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
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
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
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
2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3劳动说.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
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
主要的是节奏。
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
"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哲学就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爱,就是思维的智慧和乐趣。
哲学不是宗教却能够给你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能够赋予人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亦能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也能劝导人向善。
艺术是人类运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并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看法。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和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
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等等。
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绘画、舞蹈、音乐和电视剧等艺术形态.哲学是人们理性的思考,她思辩着人们心灵感兴趣的一切问题,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艺术是人们对世界的直观感觉,艺术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经了沧桑巨变,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书写着人的情感。
显然,哲学与艺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在哲学中,人们的思想是通过文字语言来进行的,而文字语言的结构又把它客观化和固定化了。
艺术同哲学的区别,比之于它同科学的区别显然要小得多。
这个区别不在于哲学是抽象思维而艺术是形象思维,而在于哲学借助于文字语言为中介,艺术则不完全是这样。
通过文字语言的中介,哲学力求使情感概念化、明确化,于是情感在哲学中变成了思想,感性动力在哲学中凝固为理性结构,但艺术则不一定要依赖文字语言这个中介。
哲学成于思,成于煎熬的思;艺术源于美,源于共鸣的美。
哲学以主观意识感悟客观世界,艺术用外在表现体现主观感受。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
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心理活动。
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
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性质: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
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
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
艺术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艺术以其种植之本性,在审美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教育,对于生活意义的发现,进而实现人性的培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于科技教育,也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品质。
因此,“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艺术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
”在这里,对作为审美教育的艺术及其意义的揭示,是教学研究与教育工作极其重要的思想任务。
艺术是基于种子、幼苗的一种培育,正是艺术的这种种植本性,使艺术作为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其实,艺术自身就是不同于科技教育、道德教育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