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程[2]:金融调控
2015-6-29 25
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运用
• 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两种政策的相互 协调程度直接决定宏观调控的效果,对于一国经济能否健 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2015-6-29
26
(一)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收支的制度性安排调整税收和公共 支出以及转移支出,以调节社会经济供求关系、合理配置资 源并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进而达到社会经济稳定 等政治经济目标的手段。 • 财政政策包括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 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办法, 来增加社会需求总量。紧缩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 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压缩社会需求总量,抑制通货膨胀。 • 财政政策是从需求出发进行的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
2015-6-29
5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 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 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 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 理配置。
2015-6-29
2015-6-29 22
(三)
其它货币政策
2、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向一般银行所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也叫道义 劝告或道义说服。主要做法是:通过转达政府意图,建 议一般银行应当怎么做,规劝其不应当怎么做,从而引 导一般银行的微观信用行为,使其符合中央银行货币政 策的总体目标。
2015-6-29
23
第二节
6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 5、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 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当本币升值时在公开市场收购外 汇;当本币贬值时,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增加外资流 入。
2015-6-29
7
二、
• 1、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
• 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剧烈的波动,呈现基本稳 定状态。
2015-6-29 13
三、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货币购买力稳定,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稳定的货币尺 度,从而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了,稳定货币 购买力也就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稳定币 值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稳定币值。但是,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总是伴 随有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 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
• (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 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 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 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 业之间更多地表现相互的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 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 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 • 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说明的道理,它表明稳定币值 与充分就业的关系是矛盾统一关系,很难同时兼得。
3
•
2015-6-29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 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通货膨胀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必要量。从总量上 看,通货膨胀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 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 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 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 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使之与客观需 要量相适应。
MV PY
• 二是财政与信贷互相“支持”,互相“弥补”的问题。财 政收支或信贷收支所造成的多余的货币供给均须对方将之 消化和注销。
2015-6-29 28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基础在于通过总需求来 共同影响产出。社会总需求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 叠域”和“结合部”,是联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 和桥梁。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政策是政 府通过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总需求;货币政 策是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总需求。同时,财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效应方面也有差别。在实现扩张性的 目标时,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扩大支出可导致货币供 给增加从而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而且时滞较短;在实现 扩张性的目标时,货币政策则比较被动,因为投资和消费 往往并非较低的利率就能调动起来。
2015-6-29
27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 一是有着共同目标,即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货 币均衡用公式表示即Ms=Md;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即AD=AS; 具体地讲则为C+I+G+(X-M)=GNP。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 调配合的直接目标是货币均衡,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总供求 的均衡。
2015-6-29
8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 2、充分就业
• 是指凡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 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经济学家所说的充分就业,通常 把两种失业排斥在外:一是摩擦性失业,二是自愿失业。这 两种失业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并且所占比重非常小,因而它 们的存在与充分就业本身是不矛盾的。通常,以劳动力的失 业情况作为充分就业与否的标准,用失业率表示就业状况。 充分就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不是也不可能实现零失业率。
2015-6-29
10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 4、国际收支平衡
• 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的货 币供应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货币政策能使国家在对外 经济贸易方面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当流动性。中央银行通过货 币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如稳定利率、稳定和调整汇率等, 能解决和预防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 指中央银行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针对重点发 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鼓励其发展。
2015-6-29 21
(三)
1、
其它货币政策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 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信用分配 (2)流动性比率 (3)利率高限 (4)直接干预 (5)特别存款
2015-6-29
20
(二)
• 1、
选择性货币政策
消费者信用控制
• 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 品的销售融资进行控制,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 求。
• 2、 • 3、 • 4、
指中央银着眼于抑制过度投机、稳定证券市场而对证券交 易保证金限额进行规定。 指中央银行为抑制房地产投机、针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所 采取的限制措施。
15
2015-6-29
三、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
(四)、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通常情况下,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 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在 这种统一的背后,还存在一个平衡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动态 问题。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衡劳动 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 下降为前提的,这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 碍后期的经济增长,因而是不可取的。只在就业增加所带 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组合才是 应该鼓励的。
货币政策选择
• 一、 • 二、
货币政策的选择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运用
• 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应用
2015-6-29
24
一、
货币政策的选择
•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 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 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 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 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 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015-6-29
9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 3、经济增长
• 各国中央银行都普遍关心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通过保持通 货和物价的稳定,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 的货币环境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因为,经济增长不 仅可以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 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政策调节的经济承受能力,使货币政策调 节拥有更广阔的回旋余地。
2015-6-29
14
三、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 •
(三)、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 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 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因为当国内商 品价格高于国外价格时,必然会引起出口下降、进口骤增, 从而出现贸易赤字。但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 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国内的经 济发展战略、资源结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对称状况、 国家的外贸政策、关税协定、利用外资策略等等,同时还 要受其他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势诸多因素的影响。
•
2015-6-29
4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 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
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 制约作用。储蓄是投资的前提,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储 蓄,谈不上发展。但消费比重太低,也会影响市场销售, 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 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 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