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区、联系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优缺点;联系
在近些年来对应试教育的种种批评中,许多人把应试教育理解为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品德、兴趣、爱好等。
并且由于过分重视考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造成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教育模式。
实际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缺点,并且有着一定的联系。
1.1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简单地说,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选拔或者淘汰为主要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教育。
具体来说有五个特征:
1)是一种淘汰或者选拔的教育;
2)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
3)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因而与全面发展个性背道而驰;
4)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是以死记硬背,全面灌输为教学方式。
5)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于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除了在内涵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不同外,由于受到价值取向的不同,二者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和达成所要的结构也有不同。
2.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
在应试教育中,太过于强调考试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考试对于学生的牵引作用表现得过于突出,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能服从考试制度的安排。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制度的设立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考虑,缺乏应该以何种制度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虑,这就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
相反地,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更为合理科学。
在素质教育体制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受到知识教育,同时,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以及
德智体各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价值的培养。
素质教育体制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或模式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中来,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另外,学生的发展并不是终结于学生就业的那一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强调“学到老,活到老”。
2.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评价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分数本位的。
通俗来说,就是考核学生的分数高低,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对于学生优秀有否的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分数低的就是差等生,这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考核只注重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
对于知识的评价,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另外,我们也知道,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会存在很多的突发状况,例如平常很优秀的学生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发挥,考出的分数就比
较低;考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真实,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刻苦、不努力,只是因为在考试时运气好,抄袭成绩优秀同学的试卷,这样的考试便存在虚假性。
而在素质教育中,考核方式是发展性的,更注重对于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学生的成绩分数高低以外,还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系统化的基础上的科学考察,是为学生服务的评价。
2.3 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不同
在应试教育中,由于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奴役性质,忽略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损害和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忽略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畸形化。
相反地,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为首要的,它主要是为学生而服务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废除了以前在教育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健康的理念、价值观、制度、措施、方法等,使得学生能够享受教育带来的乐趣和收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在实践生活中所需的良好方法。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是说二者是毫不相关的。
事实上,当我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问题时就会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不仅有区别,更存在着联系。
3.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
十年“文革”使社会上的许多领域出现了发展断层,“文革”过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对人才,尤其是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显得格外迫切。
与此同时“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使得人们更加渴望获得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以高考这种被誉为“全国最公平、最少有人情污染的地方”为核心,形成了这种以一次考试决定取舍的高考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也由此而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以一次考试决定取舍的高考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也由此而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体制发挥了相对积极的作用,不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急需人才,而且也使普通大众获得了一个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从
这一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许就会对它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全面地否定。
也许可以说,正是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出了素质教育的种子。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社会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与此相适应,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不仅对人才培养的数量,更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需要大批具有更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则越来越难以与之相适应。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不仅使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普遍增强,而且也导致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变得强烈起来,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使得其成为一般老百姓可以企及的目标。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愿望的增强,以“应试”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要求。
在社会和个体对教育需求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曾经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教育制体虽然还没有失去遴选优秀人才的功能和作用,但却显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的弊端。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审视、思考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和期待的素质教育产生了。
3.2素质教育是对素质教育一些合理成份批判地继承
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质疑,近年来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但据《北京青年报》的调查,却也很少有人提出诸如取消考试这样的对目前教育体制的彻底的革命。
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应该在渐进式的变革中,逐渐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之路。
这种转变之所以是渐进式的,而非颠覆性的,正是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使然,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它将应试教育中的一些成份吸收进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例如,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从应试教育的定义可知,应试教育正是围绕着考试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首先要否定的就应是考试。
但事实并非如此,素质教育并没有取消考试,相反,它还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由于素质教育所要否定的不是考试,而是应试教育片面夸大考试作用的错误观念。
考试作为一种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同样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所用,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试,只不过在素质教育中,考试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中,考试不再是核心,而是作为检查、评价和强化教学的手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并不是一种的否定与对立关系,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并在制度、方法、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了创新,因此,二者是辩证的扬弃关系。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素质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为祖国现代化培育出可用之才,优秀之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郭小卫.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J]教研 .2012年4月p44-47.
[2]. 丁远坤.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J]学术交流 .2011年9月p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