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谈
“素质教育”一词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创造物。

即使查遍10
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辞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顾名思义,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与此相反“应试教育”则是指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面向考试”,造成“教学为了考试”的畸形局面。

由于“教”与“学”跟着考试走,学生便成了考试的奴隶。

历史表明,在考分优秀者中间,不乏“应考艺术”出众者,而他们在实践中又显得缺乏创造能力。

这就是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高分低能”现象乃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之一。

因为升学率和以分取人,势必导致“唯分数论”的倾向。

于是,片面教学以应付考试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严重影响了学
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这已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于是提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任务,但又苦于无策。

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征服“应试教育”的武器。

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到底区别在哪里呢?下面笔者试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来加以比较。

一、两种教育目的比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也存在差异。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重心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这显然是不对的,尽管教育部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要坚决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要求“从全国到地方坚决不搞高校中学生招生考试的名次排比”,“坚持把学校和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只抓少数,忽视或放弃大多数”等,然而这种状况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至今并没有多少改善。

分数,仍然是学生前程的敲门砖;排队,仍旧是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还是学校的生命线。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必定是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
因素较差。

我们虽然承认其智力因素较高,但是其知识结构却是残缺的,考试科目是强项,不是考试科目是弱项,导致片面发展。

由于只注重知识的注入,轻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

通过对中外基础教育作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应比许多欧美学生要高,初高中各类竞赛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即是有力的证明。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学生往往对这种大量的高强度的知识灌输缺乏理解,不能将概念或原理应用于新的疑难情境,并且动手能力极差,导致读史并未使人明智;读诗并未使人巧慧;学数学并未使人精细;学物理并未使人深刻;学伦理并未使人庄重;学逻辑和修辞也并未使人善辩。

知识与生活成了相互隔绝的两件事。

学是为了用,学了不会用与不学又有何差别呢?这种教育使学生的后劲不足。

“应试教育”十分缺乏杜威所提倡的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

在考试和课业的高度压力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受到极大损害,视力低下的学生比率达29.5%,很多学生在巨大的考试压力面前不同程度的患有高血压、精神衰弱或心理障碍等病症。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不仅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它所谓的强项“智”也是带有引号的“强”。

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

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差异,注重全体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进步,气质类型的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从而使每个人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他是一只鸟,就让他尽情歌唱,如果他是一朵花,就尽力散发花的芬芳。

素质教育有两种方向,一是向上突破,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一是向下突破,培养返归世俗,在实际工作岗
位上实现自身价值的高素质的人。

简单一句话,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高素质的适合各自岗
位的人,正如英格尔斯所说的“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过的新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
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
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
满信心,办事讲效率、有计划,愿意吸收新的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乐于让
自己和他的
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教学内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简单说可以是考试内容,考什么学什么,在各大学和中学背试卷背试题的现象极其普遍。

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没有系统的,这种知识不能称其为知识,顶多能称之为“知识点”。

根据美国艾德勒所领导的“派地亚小组”于1985年出版的教育改革计划书中所强调的,有三种学科领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1)语文、文学、艺术;(2)数学和自然科学;(3)历史、地理和社会科学。

以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显然没能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心理、各类欣赏课等,极其缺腿,学生和学校根本不重视。

在初三、高三的课程当中,这些课自然更被取消了。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高三了还在唱,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

一切文娱活动都成了奢侈品,压抑了人性。

在大学阶段,这种情况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显然应当包括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课程,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爱好、兴趣,有不同的侧重点。

教学内容要紧密生活相结合,加强活动课程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三、教育方法的比较
当今人们都习惯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形象地比喻成“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应试教育”被称之为“授之以鱼”,是因为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采用“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当作知识的水桶,然而容器与水桶都是有限的。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何其迅速,注入知识仅能供一时之需,并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什么是无限的呢?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这一点,才是教师的最终任务。

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是终身教育,学习已经成了一个人的终身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授之以鱼”,显然是不行的。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授之以渔”,不仅教人知识,还要通过与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并且要探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学到“捕鱼”的能力。

那么,他们毕业以后就可以自己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捕鱼”,从而终身受益。

四、教育评价的比较
教育评价一般指按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目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价的过程。

“应试教育”是以选拔性评价为教育评价的标尺,“一考定终身”。

升学率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依照这种评价尺度,评价出来的“好学生”,不好的太多了,而“不好”的当中又有一些好的。

因为这种考试内容自身相对僵化,多为重机械识记的知识测验而忽视应用、理解的测试。

这种“高分人才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爱因斯坦与丘吉尔出生在中国,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成才。

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不会被选拔到重点中学,就已经被打进“冷宫”了。

这种选拔性评价太可怕了,真不知中国有多少丘吉尔、爱因斯坦被“拔”下去了。

“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对学生的发展也应给予全面的评价,而非只作智育的评价。

只有综合评价,才能客观,从而促进教育全方位的改革与进步。

这种发展性评价,是不是完全否定考试的作用呢?不是,考试依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较便捷的方法。

只是除了考试之外,应补充其他的一些经验方法,进而达到全面,不仅仅是“以分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