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备课记录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会用米、厘米量;
3、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
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7课时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填一填。
(34分)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
一端对着几。
3、1米=()厘米 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
6、30米+8米=()米 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 54米-4米=()米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
【①②③】
2( )来量。
【①三角尺②米尺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备课记录
【①厘米②米】
三、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5分)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 )
2、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 )
3、一枝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米。
……………………………………( )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 )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 )
四、量一量。
(2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
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2、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估计长( )厘米估计长( )厘米
实际长( )厘米实际长( )厘米
五、画一画。
(10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六、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你能举出三个例子吗?(5分)
备课记录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情景图、联系学生观察、操作、合作研讨等自主活动、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看谁的口算本领强。
(10分)
16+8= 9+25= 31-6= 50+8= 54-3=
40+50= 6+30= 6+24= 52-7= 8+32=
28+10= 30-7= 18+3= 76-20= 64-9=
26+20+4= 68-8+9= 76-8-20= 65+5-70= 90-2-80= 二、计算。
(12分)
三、列竖式计算。
(24分)
(1)35 + 17 + 16 = (2)80 –41 –25 = (3)67 –23 + 37 =
(4)48 + 20 –50 = (5)85 - 70 + 16 = (6)60 - 13 - 27 =
四、填一填。
(20分)
1、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2、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住三条:①相同数位()。
②从()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进1。
3、在○里填上“>”“<”或“=”。
28-3 25 32+7 38 40+30 71 56-30 35-9
56-20 35 36+23 60 30+28 57 18+42 72-13
4、一个数是50,另一个数是15,这两个数的和是(),差是()。
5、估算一下,哪些算式得数比70大,把它圈起来。
90-11 31+42 23+31+29
88-17 38+29 100-20-12
五、诊一诊。
(有毛病的改在方框里)(4分)
1、62+38=90
2、30 -17=23
6 2 + 3 8 9 0
3 0 - 1 7 2 3
4 2 + 3
5 8 6
- 5 4
4 6
- 1 8
3 8
+ 4 2
六、用数学。
(30分)
1、 2、
3、 4、
5、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3、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