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1 页至第3 页例1、例2 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 至第3 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 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 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 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 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 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0 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 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 厘米)(2) 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 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 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 至3 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 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 刻度线,怎么办?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1、填空(1) 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 作单位。
(2) 图钉的长大约是( ) 厘米c r 曰.2、量一量(1) 你的铅笔长( ) 厘米。
(2) 数学课本长( ) 厘米。
) 厘米。
(3) 你的笔盒长(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至5页例3 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 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一把米尺、1 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 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 厘米、4厘米、5 厘米、8厘米、10 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三、新授1、认识米。
(1) 认识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 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米的长度。
(2)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
(3)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 组量出1米、2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 、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量出1 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 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 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 、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 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3) 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1、做课本练习一第4 题第1、3 两小题。
2、1 米=( ) 厘米100 厘米=( ) 米5 米=( ) 厘米200 厘米=( ) 米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 作单位。
2、1 米=( ) 厘米100 厘米=( ) 米3、5 厘米+30厘米=( ) 厘米70 米-7 米=( ) 米4、在下面的( ) 里填上米或厘米。
(1) 电线杆高8( ) (2) 教室长8( )(3) 钢笔长15( ) (4) 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5) 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 作单位(6) 一张课桌长1(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线段教学内容:课本第5 页例4,练习一7、8、9、10。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仔细、准确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把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请同学分别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物体。
3、口答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新授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做线段。
2、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3、量线段的长(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量法。
教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2)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中三条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4。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8题,全班练习,个别同学回答,集体订正。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那么线段有什么特征?怎样画线段?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五、作业设计1、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把答案写在括号里)2、量一量再填空。
(1) () 厘米⑵( ) 厘米第二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 ) 厘米'3、画一画(1)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3) 画一条比3厘米长7厘米的线段4、思考题下图能数出()条线段。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长度单位综合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的6、8 10题及相应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一找,让学生按老师要求分别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3厘米、8厘米、15厘米的长度。
2、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画一画。
(1) 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长9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4、判断题。
(1) 一座楼房高12厘米。
()(2) 一张桌子长1厘米。
()⑶小明手掌宽8米。
()⑷一只杯子高10厘米。
()二、指导练习1、第& 8两小题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2、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三、作业设计: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1)数学课本的宽是14()。
⑵学校操场的长是70()。
⑶铅笔的长是15()。
⑷大树的高是6()。
2、下面的图中可数出几条线段,最短的一条长是几厘米上图有()条线段,最短的一条线段长()厘米3、下面是一条线段,请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另一条线段4、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9厘米12 厘米25 厘米()>()>()>()教学反思: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第8―― 10页教学目标:1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1 •引出冋题,进行估算。
⑴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想去吗?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出示第8题的主题图)⑵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想好后小组交流)2. 反馈。
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
剩下的二(3)班和二(4)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第二种: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