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千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千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指导老师: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它投入少、效益高、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

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千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近些年来,千山风景区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为组合开发不够,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千山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千山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千山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不同的侧面,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寻求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使千山旅游业能尽快突破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关键词:千山;旅游开发;现状;主要问题;对策1 引言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并且成为一个新兴行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社会化大众旅游的迅速普及则是在60年代以后。

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快速恢复和持续发展,让人们有财力外出旅游;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让人们有时间外出旅游;第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新创造,特别是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旅行的空间距离,让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逐步重视,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倾斜,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代表世界旅游潮流方向的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3]。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在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上寻求平衡和良性发展方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和必然性选择。

我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确认生态旅游概念是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上;定义为: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在旅游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区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4,5]。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则是生态旅游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引起我国旅游界和政府重视;会上发表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研究的起点。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6~8],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游客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田园采摘等。

千山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对比千山周边的大连、沈阳等著名旅游景区,仍然属于旅游弱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都不太高。

为什么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却吸引不到大批游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塑造千山鲜明旅游特色,主体不明显、品牌不突出,使千山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因此,挖掘千山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千山特色旅游产品,培植千山特色旅游市场,深层次开发千山特色旅游,应该是千山旅游业的明智选择。

2 千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概况2.1 千山概况千山,位于辽宁省中部,祖国钢都鞍山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318国道京哈、哈大、丹锦高速公路,318国道哈大、京哈、哈大高速铁路均从此经过。

千山自古以来就有“关东第一名山天成弥勒道场东北道教圣地”之美誉。

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游人的人间圣地。

千山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大佛景区、天上天景区、五佛顶景区和桃花溪谷五个游览区构成,有景点400余处。

千山宗教文化历史厚重,源远流长,佛道两教共居一山“释道同源”。

形成了“古刹隐山林,道观筑谷间”的奇妙场景。

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等四十余座庙宇,如同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千山的奇峰翠岭之间,构成了一幅幅隽秀的山水画卷。

“有庙山安详,有道水神奇”。

从盛唐始创的千山寺庙音乐伴随着青青大山、悠悠绿水。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1300多年来一直回响在关东大地上,深深的影响着千山宗教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无根石、可怜松、丹凤山上的千山岩画记录了八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图腾崇拜。

这种被考古学家称为“天书”,敲击或凿刻在石头上的图案,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以一种永恒的神秘色彩镌刻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上。

千山的可怜松、蟠龙松、夹扁石、鹦鹉石、一线天、一步登天、天上天、卧虎峰、佛手峰等著名自然景点让游人尽享千山险、峻、秀、奇、幽的壮美景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游览千山后留下了“南有黄山,北有千山”的题词。

对千山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给予高度赞誉和评价。

2.2 三张名片其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千山历史悠久,最早的传说,应追述到东晋时陶渊明的《搜神记》中的《丁令威》一诗。

而最早出现“千山”的文字记载,是元代天德八年(公元1304年)辽阳城关帝庙碑记,有“千山南峙、入列剑鎍”字样,清代,把千山、凤凰山、药山、医巫闾山,称为满洲的四大名山。

1982年11月国务院将千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

其二,国家森林公园。

千山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29平方公里,百年以上古松大多分布在此景区,这些古树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景区中海拔708.3米的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是“赏日出、观云海、瞰莲花、听松涛”的最佳观景台。

五大禅林中会、大安、香岩、三大寺均建在这个景区内。

清代建的五龙宫、朝阳宫、太和宫殿、东极宫、泰安宫、斗姥宫、圣先宫、慈祥观、石龙庵、木鱼庵、洪谷庵等十多处道教庙宇均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著名景点近百余处。

其三,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千山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湖光山色,空气清新,占地二十四万平方米的院中园,园中院,温泉理疗场所20余处,可谓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

千山风景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在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该区拥有丰富的地下矿泉,富含二十三种微量元素,是强身健体、美白肌肤、延年益寿的天赐矿浴,对治疗风湿、类风温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效果极佳。

各疗养院拥有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冷暖设施配备齐全,有东北地区最大的皮肤病治疗中心。

这三张国家级名片,不仅为千山的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更彰显千山鲜明的特色。

对促进千山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效益。

3 千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3.1 千山旅游业发展现状3.1.1产业规模过去5年,千山预计累计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其中入境91.8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03.98亿元,创汇1.2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48倍,2.73倍、2.86倍和3.76倍。

全区旅游总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四项指标年均增幅预计分别达到20.08%、18.23%、26.60%、28.35%。

千山旅游业在全市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预计2013年,全市旅游接待量将突破1500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10万人次以上,创汇0.8亿美元。

“十一五”旅游规划确定的全区旅游接待总量1500万人次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旅游总收入、入境接待、创汇目标全面完成。

另外,2008年旅游总收入(1.5亿元)仅相当于全市GDP(1608亿元)的0.1%,到了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8.15亿元)相当于全市GDP(2687亿元)的比重达到0.3%,远高于“十五”末的水平(数据来源于鞍山旅游局)。

3.1.2产业结构与分布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是旅游经济的构成要素在社会供求关系及旅游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相互联系[]。

千山旅游产业发展还不十分成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效益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据统计千山旅游业的购物、住宿、游览、餐饮等项目已占到“旅游七要素”(市外内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通讯)消费构成的71.9%,高于全国的50.30%和全省的63.93%,其中,游览项目占17.7%,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说明千山的门票经济仍占重要位置,游客仍以观光游览为主。

购物项目占21.20%,说明旅游购物相对成熟,旅游商品开发及经营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经济效益可观,但世界旅游界认为,旅游商品购物至少应占总收入的35%,一些旅游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此比重高达50%。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游客在千山的人均总花费不高,游、购、行三项花费占的比重大,行、吃、娱三项花费低,尤其是交通和娱乐占的比例太低。

千山的旅游区域布局呈现出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性和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表现在:依托核心景区——千山风景区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依靠门票收入提升旅游总收入。

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农家乐所占比例很小。

4 千山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4.1重点突出,组合不足千山风景区长期以来依托核心景区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导致核心景区外围功能区的开发不足,同时加上城市功能不完善、区域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业发展在面上一直很难铺开。

千山旅游资源的总量很大,但种类少,相似性强,雷同现象较为突出。

以山岳风光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差,大量的山岳、祠庙、道观存在重复参观的乏味。

因此,像千山北部景区的无量观、大佛寺这些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景区、景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仙人台景区游客量较少,经济效益自然不高。

4.2 信息化水平低旅游信息化是数字旅游的基础阶段,它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52]。

表现形式主要是有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数字化管理、支持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千山旅游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①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的巨大作用,大多数网站只是把本单位的情况、景点、线路等基本情况在网站上公布,并没有把业务流程、客户管理等拓展到互联网上,导致在线预订、网上交易、个性化设计等问题没有突破;②因为经济实力等原因,鞍山市支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未完全跟上,比如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③在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服务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全市围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则一直未出台。

4.3 黄山旅游季节性强旅游季节性是指客流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