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孕期心理健康保健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2稿

孕期心理健康保健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2稿

浅谈孕期心理健康保健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郭琼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621000)[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心理健康保健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为初产妇的孕期心理健康保健提出相应理论依据。

方法将2004年6月- 2006年6月入住绵阳市游仙区四所医疗机构的416例初产妇,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配进入研究组和治疗组。

研究组在整个孕期均定期接受心理健康保健教育,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健康保健教育。

研究组在进入研究前1周、孕期的第3月、6月、9月、10月和产后1月分别接受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1],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定,以及产后1月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3]的评定。

结果研究组患产前和产后焦虑症的患者11例(5.45%),患产前和产后抑郁症3例(1.5%),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42例,6.54%和14例,19.63%,p<0.01);研究组在第3月,6月,9月,10月和产后1月的焦虑、抑郁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均分、8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情绪与初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胎次和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健康保健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焦虑、抑郁情绪与SAS总分,SDS总分明显相关,经F检验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初产妇在整个孕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保障初产妇的心身健康,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孕期和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保健;孕期;初产妇有研究表明[4],不同孕期的妇女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产前和产后的焦虑、抑郁情绪亦较非孕期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为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保健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初产妇的孕期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本文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将2004年6月- 2006年6月入住绵阳市游仙区四所医疗机构的416例初产妇进入研究,排除患有心、肝、肾等重大躯体疾病者,既往患有或现在患有精神障碍者。

(二)、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配进入研究组和治疗组,研究组在怀孕初期即开始接受每1个月都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保健教育,并延续至产后一月,内容包括:针对个人开展孕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产前及产后焦虑,产前及产后抑郁,产前及产后焦虑抑郁的应对,产前及产后心理状况的自我调节,产前及产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针对集体的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等等。

对照组在整个孕期保健期间均未接受心理健康保健教育。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胎次、既往有无精神疾病史、家族中患精神疾病情况和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健康保健等等)、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进入研究前1周、孕期的3月、6月、9月、10月和产后1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以及产后1月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由两名主治医师进行评定,评定前作一致性评定,评定者之间一致性检验为Kappa=0.89。

(三)、所有资料由专人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等。

二、结果(一)、一般情况共计416例,其中研究组202例(48.56%),对照组214例(51.44%)。

年龄:20-43岁,平均24.12±6.34岁,其中研究组为22-41岁, 平均22.56±5.27岁 ;对照组为20-43岁, 平均21.98±6.21岁;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44,P>0.05)。

种族:研究组为汉族183例,羌族16例,回族3例;对照组为汉族197例,羌族15例,回族2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42,P>0.05)。

受教育程度:研究组小学文化12例,初中文化35例,高中文化88例,大专文化31例,大学文化及以上36例;对照组小学文化10例,初中文化39例,高中文化87例,大专文化40例,大学文化及以上38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33,P>0.05)。

婚姻状况:研究组初婚177例,再婚23例,离异2例;对照组初婚175例,再婚34例,离异5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89,P>0.05)。

胎次:研究组第1胎198例,第2胎及以上4例;对照组为第1胎210例,第2胎及以上4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5,P>0.05)。

(二)、两组产前和产后焦虑、抑郁发生比例比较见表1表1两组产前和产后焦虑、抑郁发生比例比较研究组(n=202) 对照组(n=214) X2P 抑郁 3(1.50%) 14(6.54%) 6.78 <0.01焦虑 11(5.45%) 42(19.63%) 17.54 <0.01表1显示,研究组 5.45%的初产妇发生产前或产后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19.6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 1.50%的初产妇发生产前或产后抑郁,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三)、两组不同时期SAS、SDS总分比较见表2表2两组不同时期SAS、SDS总分比较项目SAS总分SDS总分研究组(n=202) 对照组(n=214) 研究组(n=202)对照组(n=214) 入组前39.01±10.91 40.12±10.03 40.87±7.65 41.83±10.87 第3月 30.22±7.43◇ 39.17±9.79 ○ 34.89±6.98◇ 40.32±9.99○第6月 29.99±9.56 39.26±10.00○ 33.65±10.43 39.89±9.95○第9月 30.15±8.82 38.77±9.97○ 34.45±8.76 38.72±10.11○第10月 29.14±11.15 40.16±11.08○ 35.12±10.52 42.23±9.34○产后1月30.41±9.96 34.23±9.67 △○ 33.87±9.26 36.72±8.88△○注:◇与入组前比较P<0.01, △与第10月比较P<0.01, ○两组间比较P<0.01。

表2显示,SAS、SDS总分研究组在第3月较入组前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产后1月较第10月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SAS、SDS总分两组之间比较,除入组前无显著性差异外(P>0.01),其余各个时期两组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四)、两组SCL-90评分比较见表3表3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研究组对照组t P 总分 130.86±38.45 177.42±76.67 8.85 <0.01焦虑状态 1.39±0.43 1.98±0.79 2.66 <0.01躯体化 1.37±0.56 2.06±0.93 3.43 <0.01精神病性 1.33±0.66 1.42±0.87 1.21 >0.05人际关系 1.66±0.55 1.86±0.74 1.33 >0.05抑郁状态 1.52±0.61 2.05±0.91 2.71 <0.01表3显示,除精神病性、人际关系二项外,其他各项评分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五)、发生焦虑、抑郁者SCL-90总分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发生焦虑、抑郁者SCL-90总分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项目年龄受教育程度胎次种族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健康保健r -0.07 0.46 -0.02 -0.41 0.48P 0.00 0.00 0.00 0.00 0.00表4显示,秩和检验表明,发生焦虑、抑郁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胎次和种族呈负相关,与受教育程度、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健康保健呈正相关。

(六)、发生焦虑、抑郁者SCL-90总分的方差分析见表5表5发生焦虑者SCL-90总分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立均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 Sig 组间 1536.86 5 512.34 18.34 0.02 SAS 组内 12323.56 66 658.32总变异 17984.68 71组间 1237.33 5 413.28 9.66 0.03 SDS 组内 10426.73 66 661.93总变异 14683.57 71以发生焦虑、抑郁者SCL-90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不同时期SAS和SDS评分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显示,初产妇的心理状况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讨论对于女性而言,妊娠是一次较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孕妇的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心理波动也很明显,情绪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波动,情感上亦比较敏感,对小事常过度反应,变得焦躁易怒,有时又莫名的沮丧、哭泣,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情感低潮,导致产后抑郁症[5],表现为持续的抑郁情绪、兴趣下降或愉快感丧失,易发脾气、厌食或贪食、疲劳感、内疚感、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评价降低,常有早醒或入睡困难,严重者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出现自杀企图,最为明显的症状是母亲对婴儿漠不关心,常常不愿意照顾婴儿。

目前,产后抑郁虽然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却常常不能被正确识别和处理,而妊娠期的心理健康保健则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孕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保健者的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未接受心理健康保健者,接受心理健康保健者中仅有 5.45%的初产妇发生产前或产后焦虑, 1.50%的初产妇发生产前或产后抑郁,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4%和19.6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入组前两组SAS、SDS 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定期接受心理健康保健者在SAS、SDS总分第3月较入组前有明显降低,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3月、6月、9月、10月和产后1月评定,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定期接受心理健康保健者在产后1月较第10月有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次评定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