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对于未发现问题的孕妇,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调养保健
1、调情志,施胎教:
孕妇的精神状态不但直接影响母亲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孕妇的喜怒哀思悲恐惊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乃至生后的健康造成影响。

在胎教方面,注重品德修养,心情宁静,言行端庄,回想美好事物,以期外感内应,促使胎儿智力发展。

注意提前了解分娩过程,谨记中医分娩教育理念: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2、戒房事,适劳逸:
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病邪内侵。

孕期劳逸适度,行动往来,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

但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

3、避外邪,适寒温:
妊娠之后,气血聚于冲任养胎,体质较平素为弱,正气暂虚,极易受外邪感染。

不但会引起小产堕胎,也会危及孕妇。

要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寒温适度,顺应四时变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4、调饮食,重营养: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孕妇气血的供养,而气血的盈亏,又直接与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有关。

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5、讲卫生,舒服饰:
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衣裤。

妊娠7个月后,应经常进行乳房护理,以防产后哺乳时出现乳头凹陷、皲裂等。

衣着宜宽大柔软合体,忌胸腹束缚过紧,以免影响孕妇的呼吸、气血运行及
胎儿的发育。

6、慎用药,防致畸:
妊娠期服药应非常慎重,尤其在妊娠早期。

中药凡峻下、祛瘀、逐水、催胎、通利、破气及有毒之品应慎用或禁用;西药中某些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利尿剂等亦忌用,以防药物损伤胎儿或致畸。

若孕妇有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治疗,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若确因病情需要应用慎用、禁用药物时,须严格掌握用量、服法,结合孕妇体质强弱,本着“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中病即止。

妊娠呕吐
妊娠早期,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属于早孕反应范畴。

中医认为主要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健方法达到减轻、缓解的目的。

(1)含服少量鲜姜片、乌梅、陈皮等缓解或减轻妊吐
(2)适当食疗安胎鲫鱼姜仁汤:
原料:鲫鱼1 条、生姜、春砂仁、精盐、味精。

功效:安胎、止吐、醒胃。

对于妇女妊娠期间呕吐不止、胎动不安,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又能增加孕妇的食欲。

(3)辨证论治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

当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者食入即吐,称为恶阻,
又叫阻病,相当于西医学“妊娠剧吐”应及时转诊。

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是指妊娠期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为之。

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为之。

胎漏、胎动不安,相当于西医“先兆流产”。

中医保健指导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适当食疗参归猪腰汤:
原料:猪腰子、人参、当归。

功效:养血益气,宁心安胎,此药膳可供气血两虚型先兆流产的孕妇作辅助治疗,临床表现为胎不安,下部流红,四肢无力,懒语少言,体虚肤臊,面色萎黄,舌淡嫩,苔薄白,脉细软。

莲子糯米粥:
原料:莲子、糯米、白糖。

功效:补中益气,清心养神,健脾和胃,养胎。

对孕妇腰部酸痛有一定疗效,常食可以养胎,防止习惯性流产。

葡萄干莲子汤:
原料:葡萄干、莲子。

功效:此汤具有益肝、安胎的作用。

(2)辨证论治以止血安胎为主。

当孕妇出现出血量增多、腹痛腰酸加重,甚至有组织物排出应及时转诊。

妊娠血虚劳
相当于妊娠合并贫血。

以缺铁性贫血多见。

轻度贫血者除常规中医保健外还应:
(1)食疗苎麻根鸡肉汤:
原料:苎麻根、鸡。

功效:此汤具有补阴,养血,安胎和调经止带的作用。

(2)辨证论治以补气养血为主。

对于中重度贫血的孕妇应及时转院。

产后恢复正常的产妇,主要从以下几点调养保健
1、寒温适宜
产妇居室应空气清新,冷热适宜。

不可当风坐卧,以免外邪侵袭。

卫表不固,应避风寒,受之则遍身疼痛;室温不宜过高或过加衣被,特别是夏日暑天,可致中暑。

2、劳逸适度
产妇要充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劳动不宜过早过累,以免导致恶露不绝、子宫脱垂。

(附件5产后保健操)
3、调节饮食
产后气血耗伤,又须化生乳汁哺育婴儿,极需加强营养。

饮食宜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品,忌食生冷或过食肥甘,以免损伤脾胃。

4、调和情志
产妇精神要愉快,切忌暴怒或忧思,以免气结血滞,引起腹痛、缺乳等病变。

5、保持清洁
会阴部的产创要注意消毒和护理。

产褥期有恶露排出,血室已开,易致邪毒感染。

产创已愈,可用温开水擦洗外阴,内裤应经常换洗和日光消毒。

6、正确哺乳
产妇分娩后30分钟内即可开始哺乳,至4-6个月时即应增加辅助食品。

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品,不仅易于消化,而且含有抵御病邪的抗体,应当尽量坚持母乳喂养。

为保持哺乳的顺利进行,应注意清洁乳房、保持正确哺乳姿势。

保持乳汁的质和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为第一要务。

其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睡眠充足,避免过劳,按需喂哺等也是重要的条件。

产后恶露不尽
产后恶露不尽,恶露是指产妇分娩后,子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是由气血运行失常,血瘀气滞引起。

各产妇持续排露的时间也不同,正常的产妇一般需要2~4周,少数产妇可以持续1~2个月。

多由于组织物残留、宫腔感染、宫缩乏力引起的。

如果出现出血量过多、发热等应及时转诊查找病因。

中医保健可采取多种适宜技术帮助产后恶露排出、子宫复旧,具体方法有:
(1)中医认为产后“多虚多瘀”,辨证论治以化瘀益气补血为主。

(2)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点按或针刺。

(3)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脾和肾,王不留行或磁珠压豆。

每天每个穴位按压一次,每次3分钟。

痔疮
因为妊娠后随着子宫的增大腹压增加,特别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充血扩张,尤其是分娩时,产妇屏气用力极易发生痔嵌顿。

(1)每日坚持做提肛运动
(2)注意饮食调理,避免便秘的发生,可以食疗芹菜茭白汤:原料及做法:取新鲜茭白、旱芹菜,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产后便秘。

(3)中药百部、苦参、升麻、马齿苋、侧柏叶、五倍子,每日便后坐浴或熏洗。

产后尿潴留
正常产妇一般于分娩后4-8小时可以顺利的排出小便,但有的产妇会发生排不出小便或排尿不净的现象,致使尿液在膀胱潴留,称为“尿潴留”。

中医可采取多种方法减轻症状:
(1)指导鼓励产妇多饮水,增加尿量,定时小便
(2)采用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
(3)针灸或手指点穴: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

急性乳腺炎
哺乳期细菌进入乳腺,可引起乳腺炎症。

乳腺炎早期可积极运用中医保健方法,减轻炎症反应,避免炎症进一步加重扩散。

(1)早期乳腺炎可指导尽快排空乳汁,用如意黄金散用米醋调开外敷,随干随换。

(2)鲜仙人掌(去皮刺)、鲜蒲公英适量捣烂外敷,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

(3)芒硝500g分次纳布包内敷于乳房处,芒硝结块后更换。

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

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对于本病,中医有多种保健适宜技术,疗效显著。

(1)指导正确哺乳、多吸吮
(2)食疗,如鲫鱼汤原料及做法:活鲫鱼洗净、背上剖十字花刀。

略煎两面后,烹黄酒,加清水、姜、葱等,小火焖炖20分钟。

丝瓜洗净切片,投入鱼汤,旺火煮至汤呈乳白色后加盐,3分钟后即
可起锅。

如根据口味和习惯,将丝瓜换成豆芽或通草,效亦相仿。

功效:益气健脾、清热解毒、通调乳汁之功。

清炖乌骨鸡:原料及做法:乌骨鸡肉洗净切碎,与葱、姜、盐、酒等拌匀,上铺党参、黄芪、枸杞子,隔水蒸20分钟即可。

功效:主治产后虚弱,乳汁不足
(3)辨证论治以通乳为主
(4)中药生麦芽30-60g,水煎代茶饮。

猪蹄两只,通草24g,同炖,去通草,饮猪蹄汤喝。

猪蹄、百爪鱼、木瓜共煮汤饮。

(5)手指点穴:体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等,针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6)耳穴:胸、乳、内分泌、皮质下、肝、脾,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耳穴压豆,保留3天。

产后抑郁
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巨大变化,
如果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调整适应,就有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1)避免精神刺激、协助新生儿护理,减轻产妇的体力和心理负担。

(2)采取情志调节,鼓励产妇进行适当锻炼,可适当进行产后保健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