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案例鉴定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生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美、动态和静态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学习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师播放歌曲《两只老虎》。
同学们歌曲中的两只老虎跑的快吗?
生;快。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植物中的老虎“爬山虎”它跑的也很快,大家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这种植物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昨天让大家预习新课的时候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请大家把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向大家展示一下,看谁记录得最全面、简洁。
师:课件出示叶圣陶图片及文字介绍。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
要求对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师:有的同学的识字量非常丰富已经认识这些字了,有的同学有自己的好的识字方法,请同学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课件出示: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生1:我识记生字,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生2:我是按找形近字的方法记的。
生3:我是按难易程度分开记的。
……
师:同学们分享的不错,都用心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本课课文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
对爬山虎也有了一些了解了,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爬山虎。
三、学习课文
生1:我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它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
师:哦,是吗?那描写叶子的是那一段呢?
生1:第二自然段。
师:那你就来当老师,把这一段的内容讲讲吧。
生1:这一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由嫩红变成嫩绿。
长大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均匀。
本段写了5句话。
师:说的不错,看来你是认真阅读课文了,本段5句话里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的哪位同学知道?
生2:第4句是静态描写,第5句是动态描写。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美呢?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呢?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师: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刚长出来是嫩红的长大以后变成嫩绿的。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写的这么美,让我们和着音乐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爬山虎图片。
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繁茂、美丽、生机勃勃和它的脚有着极大的关系。
接着读第三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文。
师:哪位同学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像什么?颜色怎样?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也是嫩红的。
师:找出本段的比喻句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本段说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师:总结的不错。
那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齐读第四段课文。
谁来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贴在墙上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师:作者都用了哪些动词?课件出示成长过程。
生:触、变、巴、拉、贴。
师:这几个动词形象的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语言用的美,用的贴切。
而且又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蛟龙的爪子。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脚的变化。
快速读最后一段。
汇报一下你的收获。
生:没有触着墙的慢慢枯萎了,触着墙的相当牢固。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雨不能阻挡他的攀登,生命力如此强,精神如此的不屈不挠。
我们应该学
习它。
四、小结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说一说?
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爬山虎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像爬山虎一样。
五、布置课外作业
师:找一篇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文章,仔细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
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
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爬山虎的脚》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激发。
本节课教学中生字新词穿插于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方位的顺序进行观察爬山虎的位置、形状、颜色,让学生通过课件展示近距离的观课、认识爬山虎的同时,感受爬山虎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叶圣陶爷爷的细心观察,用词巧妙、精准、妥帖。
感受文字带来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
二、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读为主要的教学宗旨。
以增加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