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考点1、细胞最早于1665年由英国科学家R.Hooke发现。
活细胞是1673~1677年由荷兰科学家 A.Van Leeuwenhoek 观察到的。
2、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en和动物学家T.Schwann根据自己的研究并总结前人的工作,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3、1958年Crick发表了“中心法则”,指出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 RNA →蛋白质。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5、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演化的两种假说:1分化起源说;2内共生起源说。
6、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
7、动物细胞内主要含有的RNA种类和功能。
8、蛋白质的各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为肽键,少数含二硫键。
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为氢键。
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 Van der Waals力等。
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为氢键和离子键。
9、用可见光做光源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是0.2um,切片厚度为1~10um。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实际上仅约2nm,切片厚度为50~100nm。
通常将光镜下所见物体的结构称作显微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
10、细胞的分离方法有:1差速离心或密度梯度离心;2流式细胞技术;3免疫磁珠法;4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11、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不可溶的基质上的荷电离子阻滞带有相反电荷分子的移动,可溶性分子与基质结合的强度取决于各自的离子强度和溶液的pH。
B凝胶过滤层析,基质为多孔粒子,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先被洗脱出来。
C亲和性层析,蛋白质的特异配体,如抗体、酶底物等,被共价结合在基质上以结合特定蛋白。
当被固定的底物与酶分子特异结合后,酶分子可以被高浓度的游离底物重新溶出。
(P47)12、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细胞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
它还行使着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多种复杂功能。
13、膜脂形成细胞的基本骨架,膜脂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
1)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2)胆固醇能稳固膜和调节膜的流动性;3)糖脂主要位于质膜的非胞质面。
14、膜蛋白执行膜的多种功能:1内在膜蛋白(跨膜蛋白)2外在膜蛋白(外周蛋白)3脂锚定蛋白(脂连接蛋白)。
15、细胞膜的特性:(一)、膜的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 1)膜脂的不对称性;2)膜蛋白的不对称性;3)膜糖的不对称性。
(二)、膜的流动性是膜功能的活动的保证:1)磷脂双分子层是二维流体;2)膜脂分子能进行多种运动:侧向扩散运动,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链烃的旋转异构运动。
16、多种因素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2)脂肪酸链的长短;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5)膜蛋白的影响。
17、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认为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既有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膜中蛋白质以不同方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有的则附着在脂双层的表面,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的结构。
18、人工脂双层对各种粒子的相对通透性。
疏水小分子如O2,CO2,N2,苯等能迅速通过脂双层膜;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尿素,甘油等能缓慢通过;较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蔗糖等几乎不能通过;脂双层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离子)都高度不通透。
19、绝大多数溶质如各种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许多细胞代谢产物都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膜转运。
细胞膜中有特定的膜蛋白负责转运这些物质,这类蛋白称为膜转运蛋白。
所有的膜转运蛋白都是跨膜蛋白,且每种膜转运蛋白只转运一种特定类型的溶质。
(P77)20、异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的或亲水性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细胞代谢产物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他们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这种方式称为异化扩散或帮助扩散。
21、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方式。
耗能。
22、协同运输;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23、胞吞作用: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饮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一)、吞噬作用(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直径>250nm);(二)、胞饮作用(细胞外液滴);(三)、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专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
24、受体介导的LDL内吞作用过程:LDL与有被小泡处的LDL受体结合,有被小泡脱去外被(网格蛋白),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内体膜上有,在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又返回质膜,被重新利用;LDL被内体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
载脂蛋白被水解成为氨基酸被细胞利用。
25、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1微绒毛;2纤毛和鞭毛;3褶皱。
(P91~92)26、一,载体蛋白异常与疾病:1)胱氨酸尿症,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胱氨酸及二氨基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及鸟氨酸)的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
2)肾性糖尿,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缺陷,致使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糖尿。
二,膜受体异常与疾病: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编码LDL受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异常引起的疾病。
2)重症肌无力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不缺乏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但产生了抗N-Ach的抗体,此抗体与神经突出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封闭了乙酰胆碱的作用,引起重症肌无力症。
26A、内膜系统:是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的总称。
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
此外,还包括过氧化物酶体。
27、内质网的功能:(一)、粗面内质网与外输性蛋白质的分泌、加工修饰及转运过程密切相关1)作为核糖体附着的支架2)新生多肽链的折叠与装配3)蛋白质的糖基化4)蛋白质的胞内运输(二)、信号肽介导分泌性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1)信号肽与信号肽假说2)跨膜驻留蛋白的插入与转移(三)、滑面内质网是作为胞内脂类物质合成主要场所的多功能细胞器1)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的合成与运输2)滑面内质网参与糖原的代谢3)滑面内质网是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4)滑面内质网是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5)滑面内质网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28、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一、高尔基复合体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中转站二、高尔基复合体是胞内物质加工合成的重要场所1)糖蛋白的加工合成;(P110)2)蛋白质的水解加工;三、高尔基复合体是胞内蛋白质的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
29、溶酶体的共同特征是含有酸性水解酶;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
30、溶酶体的类型(区别)(P113)初级溶酶体: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 仅含有水解酶类,无作用底物,酶处于非活性状态。
次级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
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 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三级溶酶体(残余小体):消化不掉的物质会留在溶酶体内,形成残余小体.一般情况下,残余物可通过外排作用被排出细胞外.但当生理状态不好时,有些残余物会留在细胞中,如老年斑就是老年时细胞内的残余小体——脂褐质小体。
31、溶酶体形成与成熟过程:(一)、内体性溶酶体是由运输小泡和内体合并形成1)酶蛋白的N-糖基化与内质网转运;2)酶蛋白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的加工和转移;3)酶蛋白的分选和转运;4)前溶酶体的形成;5)溶酶体的成熟。
(二)、吞噬性溶酶体是内体性溶酶体与来源于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融合形成的。
32、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类组成:1氧化酶类;2过氧化氢酶类;3过氧化物酶类。
此外还含有苹果酸脱氢酶,柠檬酸脱氢酶等。
33、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1)过氧化物酶体能有效地清除细胞大写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毒性物质。
2)过氧化物酶体能有效地进行细胞氧张力的调节。
3)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对细胞内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分解转化。
34、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两种观点1,类似溶酶体;2类似线粒体。
(P118)35、囊泡的来源与类型一、网格蛋白有被囊泡,产生于高尔基复合体及细胞膜,主要介导从高尔基复合体向溶酶体、胞内体及质膜外的物质输送转运;二、COPⅡ有被囊泡,产生于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物质转运;三、COPⅠ有被囊泡首先发现于高尔基复合体,主要功能是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
36、溶酶体与疾病(P123)1)泰-萨氏(Tay-Sachs)病 2) Ⅱ型糖原累积病 3)矽肺 4)痛风37、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数量(P127)(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量:从一个至数百个到数千个不等。
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虫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线粒体数目还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状态有关。
分布:以有利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的方式进行。
(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外膜,内膜,内外膜转位接触点,基质,基粒。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过,通透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利用ATP使其他核苷酸磷酸化。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38、线粒体的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线粒体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是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