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997-2016年厦门大学620分子生物学真题及详解
1997-2016年厦门大学620分子生物学真题及详解
5.转录因子同 DNA 结合主要是靠氨基酸同 DNA 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不包括下列哪种作用力( ) A.范德华力 B.离子键 C.氢键 D.共价键
6.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是( ) A.形态学改变 B.功能状态检测 C.繁殖能力测定 D.活体染色法
7.下列属于凋亡抑制因子的是( ) A.bcl-2 B.EB 病毒 C.p53 基因 D.Caspase 3
三、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质膜的通透性有哪些特点? 2.异染色体有哪些结构特点?
四、英译汉(每题 10 分,共 30 分) The prokaryotic type II CRISPRICAS genome editing tool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many organisms,including mouse and human cells.The system offers sequence-specific direct editing of DNA;therefore,unlike RNA-interference based approaches,this method can achieve complete loss -of-function of the encodedprotein.
厦门大学 2016 年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分子细胞生物学 招生专业1一.、脂选蛋择白题进(入每细题胞2的分方,式共是3(0 分)) A.噬作用 B.协同转运 C.主动运 输 D.受体介导的胞吞 作用
2.纤毛运动的蛋白质是( ) A.驱动蛋白 B.动力蛋 白
五、实验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免疫共沉淀的实验分析,给了 immune blot 的凝胶结果图,出了五道小题,第一个是 immuneblot 的原理, 另外四个是对图的分析 2.考免疫放射自显影和免疫印迹的的凝胶结果图的分析,三个小问,第一个忘记,貌似是原理,另外两道 让根据图,画出,对,就是画出,要按照题目要求画出两个图
8.下列参与启动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的蛋白因子是( )
【】】
A.eIF2 B.EFG C.IF3 D.RF
【】】
9.叶绿体中的磷酸化发生在( ) A.内膜 B.类囊体 C.基质 D.膜间隙
10.荧光漂白恢复技术主要用于( ) A.特定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 B.直接观察细胞器的动态变化 C.分子运动以及在各种结构上分子动态变化率 D.检测活细胞中大分子纳米级距离及距离变化,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动粒:位于主缢痕染色单体外侧表面,有蛋白质构成。是纺锤丝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与分裂后期染色体 向两级的迁移。 2.胞外基质:存在和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的蛋白和多糖纤维网络交替结构体系,其来自于细胞生命代谢的分 泌产物,组成细胞的微环境。包括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与弹性蛋白;纤连蛋白与层粘蛋白等成分。
三、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答:脂溶性分子和小的不带电荷的分子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直接通过脂双层,而大多数水溶性分子和离 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因此质膜对不同物质具有选择性。几乎所有小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无机离子的跨膜转运都 需要依赖于膜转运蛋白。膜转运蛋白分两类:①载体蛋白②通道蛋白。两者以不同的方式辨别溶质,通道蛋白根 据溶质大小和电荷进行辨别;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载体蛋白上结合部位相适合的溶质分子通过,载体蛋白每次转运 都发生自身构象的转变。
C.tau 蛋白 D.微管结合蛋白
3.下列蛋白质中,单次跨膜的是( ) A.带 3 蛋白 B.血影蛋白 C.血型糖蛋白 D.细菌视紫红质蛋白
4.已知 SV40 DNA 周长 1400 纳米,约 5.0kb,若以组蛋白结合将形成( A.34 个左右 B.30 个左右 C.25 个左右 D.不确定
)个核小体结构
11.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一般制备成细胞的( )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EP 片
12.下列( )不是整联蛋白的功能 A.整联蛋 白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水化凝胶 B.整联蛋白将细 胞锚定在基质上 C.整联蛋白将信号传递到胞外部 分 D.整联蛋白有助于形成特化的细胞—细胞黏连 结构
二、名词解释(每题 6 分,共每题 30 分) 1.动粒 2.胞外基质
【】】
部分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D 2.B 【解析】纤毛结构组分中包含微管,动力蛋白是依赖于微管的分子马达,纤毛的运动离不开动力蛋白。 3.C 【解析】带 3 蛋白在质膜中跨膜 12-14 次,为多次跨膜蛋白;血影蛋白是外周蛋白,不属于跨膜蛋白;细菌 视紫红质蛋白为 7 次跨膜蛋白。 4.C 【解析】200bp DNA 为缠绕核小体的 DNA 的平均长度,故可形成 25 个左右的核小体。 5.D 【解析】转录因子的氨基酸与 DNA 结合作用力主要依靠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 6.D 【解析】活体染色法比如台盼蓝染色能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活细胞也有可能发生形态改变,因此不能作 为判断细胞是否死亡的依据。 7.A 【解析】P53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和促凋亡因子。 8.A 【解析】eIF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真核起始因子;EFG:延伸因子 G;IF3 :原核起始因子 3;RF: 蛋白质合成释放因子。 9.B 【解析】叶绿体的光合电子传递系统和 ATP 合酶,都位于内囊体膜的基质侧,所以叶绿体中的光合磷酸化发生 在内囊体膜上。 10.C 【解析】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是使用亲脂性或亲水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等与蛋白或脂质耦 联,用于检测所标记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运动及其迁移速率。 11.A 12.A
物质的跨膜运输可分为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各自特点如下: (1)简单扩散:顺物质电化学梯度,不需要膜运输蛋白,利用自身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不耗细胞代谢能; (2)协助扩散:顺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利用自身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不耗细胞代 谢能; (3)主动运输:逆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细胞代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