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 在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3.把握人物性格,品味人物的形象,并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基础导学】(一)文学文化常识1.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世称先生,(朝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郭沫若评曰:“,。
”2.《婴宁》写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狐女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二)语言文字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莒.县入泮.拈.轻怕重笑容可掬.怏怏..不乐痊瘳.恚.怒悒悒..格磔.日昃.讹.误作揖.气馁.改醮.贫窭.女红.绐.哄老媪.鳏.居瞋.目葭莩..祟.于狐觇.其异怨恫.合卺.舆榇舁..归曩.言姝.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投剂发表..,且求谋画。
()..()生具吐其实如其未字.,事必谐.矣。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何必仰息..他人?()弱息..仅存,亦为庶产()颇亦不钝,但少教训..()()..翁姑..()小学诗礼,亦好事我一姊适.秦氏()故德.之常不去心()此愿有何难遂.()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1生然.之()吴请面.之()三.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
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
________________2.此大细事。
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导引】古典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六法一、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本知识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二者都属于历史小说。
但《水浒传》可定位于英雄传奇小说,《三国演义》则可定位于历史演义小说。
英雄传奇多吸收民间传说,虚多实少,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它的源头是宋元时期的“说话”等民间说唱脚本——“话本”;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它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上依据史实,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实录,它的源头是宋元时期“说话”中的“讲史”话本。
英雄传奇主要写草莽英雄传,因而较多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因而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
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明确中国古典小说以性格塑造取胜的特点中国古典小说当然也重视情节的设计,但情节是服务于性格塑造的。
宋元时期话本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注意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开展与人物个性的刻画统一起来,在类型中有了个性。
明清作家在宋话本基础上创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类型化典型形象。
这些作品把惊心动魄、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结合起来,用浓墨重彩、渲染烘托的手法夸张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用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方法在类型中显示不同的个性,用传奇性的细节刻画展现人物个性的不同侧面。
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多谋,李逵的鲁莽、武松的神勇、林冲的隐忍,等等。
这些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典型。
三、注意人物的出场技法人物出场,在古典小说里,是作家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往往要精心设计,苦心安排,以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的出场,便解释了她来到贾府里为人处世思想形成的原因;王熙凤的出场,凸显了她身份地位的高贵和处事的机巧;贾宝玉的出场,凸显了他的俊秀多情。
李甲的出场介绍了他的家境不错,通过纳粟入监之机混入了太学,但他却无心于学问,反而与名姬杜十娘终日厮守,这样就为后面他感到难以回家回复父亲而不得不舍弃杜十娘作了伏笔;杜十娘的出场,则表达了她“久有从良之志”和“甚有心向他(李甲)”的想法,这样就为其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四、重视细节刻画古典小说中真实、生动的细节,可谓琳琅满目。
这些细节有的用来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2有的用来深化主题,有的用来贯串情节线索,等等。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的。
杜十娘得知被李甲卖给孙富后,次日“四鼓”,“即起身挑灯梳洗”,“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
为何如此?这不由地让人想到了《孔雀东南飞》里的“新妇起严妆”。
这两处细节刻画的手法颇为相似,其用意也大致相同。
杜十娘多么希望李甲能够在其美貌面前回心转意啊!可是当孙富差家童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
“微窥”这一细节,写出了十娘痛恨李甲变心但还对爱情抱有最后一丝希望的复杂心理;催兑银子,则表明她对李甲已完全绝望了,她要以死抗争这不如她初愿的命运。
五、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往往是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是为了以人物的生活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
例如林黛玉眼里的宁国府的大门的气派和荣国府的“荣禧堂”的富丽豪华,不仅对生活在这里的主人们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作了介绍,更揭示了贾宝玉这个富家子弟因为从小不知“愁滋味”,从而形成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的思想性格。
六、注意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例如,李甲与孙富长谈之后,李甲回到自家的舟中。
他满怀心事,难以割舍的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颜色匆匆,似有不乐之意”,“摇首不饮,一言不发,竟自上床睡了”,“叹息而已,终不启口”,夜半醒来,“又叹一口气”,“拥被而起,欲言不语者几次,扑簌簌掉下泪来”,“含泪而言”,“说罢,泪如雨下”等描写微妙地表现了出来。
【课文导读】1.概括《婴宁》的故事情节。
2.从文中找出含有婴宁笑的句子,对笑的姿态、写笑的方法加以评点,结合全文分析婴宁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视野拓展】(1)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
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
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3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
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
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
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蒲松龄一生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到72岁才得了一个贡生,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人。
清代开国后,在顺治二年开始用八股文取士来笼络读书人,其制大致与明相同。
清代科举有常科、特科和武科、翻译科。
特科由皇帝下令征求,通常针对明末的一些名流或学养很高的遗老,比如钱谦益就应过“博学鸿词科”。
一般所说的科举,就是常科,即常规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取录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
乡试: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
殿试:贡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为三等:分别赐进士及第(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
朝考:由雍正时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及疏策,最后才授官。
蒲松龄一生没通过举人考试,始终是个贡生。
其中两次,因为考试“越幅”犯规没考上,“越幅”——超过答题纸,写太多了,由此也可见蒲松龄笃厚热诚的一面。
蒲松龄科举失败的一生,可以说有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也不全是。
因为有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目标和价值的人。
至于科举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
蒲松龄本人,科举的艰辛路途,能否说明蒲松龄本人的一些个性问题呢?一个没有获得世俗考核标准的人,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而那些获得功名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红楼梦》的大成就,其实与曹雪芹“无才补天”,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有关。
自古文章欺富贵,由此可见。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
比如《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等。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作者书斋名;志,纪录;异,怪异的事情。
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
如《司文郎》《王子安》等。
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的。
如《青凤》、《婴宁》《小谢》《连城》等。
一类是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
如《促织》《席方平》等。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
如《劳山道士》《画皮》《狼》等。
4参考答案【基础导学】一、注音莒.县jǔ入泮.pàn 拈.轻怕重niān 笑容可掬.jū怏怏..不乐yàng 痊瘳.chōu 恚.怒huì悒悒..yì格磔.zhé日昃.zè讹.误é作揖.yī气馁.něi 改醮.jiào贫窭.jù女红.gōng 绐.哄dài 老媪.ǎo鳏.居guān瞋.目chēn葭莩..jiāfú祟.于狐suì觇.其异chān怨恫.tōng 合卺.jǐn 舆榇.chèn 舁.归yú曩.言nǎng 姝.丽shū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投剂发表..,且求谋画。
(那实际情况)如其未字.,事必谐.矣。
..(把病发散表托出来)生具吐其实(出嫁)(成功)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终究)(消息)何必仰息..他人?(依赖、依靠)弱息..翁姑..(好好..(教养)小学诗礼,亦好事..仅存,亦为庶产(女儿)颇亦不钝,但少教训侍奉)(公婆)我一姊适.秦氏(嫁给)故德.之常不去心(名作动,感激)此愿有何难遂.(成功,成就)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明白)生然.之(意动用法,认为……对)吴请面.之(名作动,面见)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婴宁一边笑,一边从树上下来,笑不能止,将要到地上的时候,一失手,掉下来了,笑声才止住。
2.这是很小的事情,既是亲戚还有什么吝啬,等兄长走的时候,将唤老奴来,在园中折一大捆花背着送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