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9年4月自学考试新闻采编业务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职业记者的发源地是( )A.英国伦敦B.法国巴黎C.意大利威尼斯D.美国纽约2.“你对北京印象如何?”这个问题属于( )A.闭合式提问B.开放式提问C.迂回式提问D.激将式提问3.新闻的真实性,要求( )A.有闻必录B.纯客观报道C.用事实说话D.渲染细节4.按事实的重要性程度递减来安排报道的结构,称为( )A.金字塔结构B.倒金字塔结构C.自由式结构D.时间顺序结构5.在通讯家族中,数量上占据比重最大的是( )A.人物通讯B.事件通讯C.工作通讯D.风貌通讯6.广播新闻中,对重要的信息必须做到( )A.刻意重复和强调B.避免重复和强调C.请专家出面来传达D.发布过程中穿插音乐7.教材中所举例的电视专题片《共产党宣言》,属于哪种风格?( )A.新闻式风格B.政论式风格C.抒情式风格D.戏剧式风格8.法制新闻与其他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A.要迅速及时,讲求时效B.要真实准确C.要主题鲜明,角度得当D.要平衡报道,防止干扰司法公正9.设计消息导语时,有一种修辞手法的实质是“一种感情的转嫁”。
这种手法是( ) A.比喻B.对比C.借代D.拟人10.提出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这一观点的新闻界前辈是( )A.穆青B.范敬宜C.邵华泽D.梁衡11.报纸编辑工作是在报纸什么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A.出版过程B.生产过程C.策划过程D.发行过程12.报纸编辑对于新闻素材而言,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A.指挥和把关B.创作和把关C.策划和把关D.再认识和再创作13.报纸策划社会公益活动,并将其作为新闻报道出来,这种方式被称为( )A.读者参与式报道B.体验式报道C.报纸介入式报道D.重点式报道14.新闻语言的最大特点是( )A.娱乐性B.新闻性C.通俗性D.精准性15.下列标题结构中,无法成立的是( )A.主题+副题B.引题+主题+副题C.引题+副题D.引题+主题16.将头条、倒头条、简讯、版心各自按照版面内部区序的重要程度排列,照顾到各种题材的新闻稿件及其新闻价值的大小,这种版式是( )A.静态版式B.模块版式C.传统版式D.创意版式17.在影视编辑中,表现蒙太奇又称为( )A.对列蒙太奇B.交叉蒙太奇C.心理蒙太奇D.抒情蒙太奇18.电视节目制作中,从现成的电视节目或影片中节选借用的镜头叫做( )A.插入镜头B.交代镜头C.资料镜头D.反应镜头19.将几乎同时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并行展开,分头叙述的电视镜头组接方式常常称为( )A.隐喻蒙太奇B.平行蒙太奇C.重复蒙太奇D.交叉蒙太奇20.评论写作中,从总论到分论,从观点到材料的论证结构方式是( )A.归纳式结构B.并列式结构C.演绎式结构D.递进式结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21.记者采写的内参,有以下几种类型( )A.揭露型B.讴歌型C.情况反映型D.批评建议型E.诉讼型22.一个好的采访选题,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特质?( )A.时效性B.典型性C.重大性D.独家性E.国际性23.按表达方式来分类,消息导语可以分为( )A.叙述式导语B.描写式导语C.评论式导语D.述评式导语E.拟人式导语24.电视分镜头稿本的写作要求有( )A.充分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B.分镜头运用流畅自然C.画面形象简洁易懂D.分镜头之间连接明确E.对话、音效等标志明确清晰25.使新闻语言简洁明了的途径有( )A.深思熟虑,胸有成竹B.结构简单,长话短说C.突出主要新闻事实D.多用成语、俗语、典故E.多用数字26.策划报纸需要明确两个前提,即办报思路和编辑思路,其中编辑思路规定了以下哪些方面?( )A.立场原则B.传播内容C.读者对象D.报纸水准E.风格特色27.报纸编辑改写稿件的主要方式有( )A.改变主题B.改变角度C.改写导语D.改变体裁E.改变结构28.按照体裁来分类,目前的电视新闻可以分为哪几类?( )A.消息类新闻节目B.专题类新闻节目C.杂志型新闻节目D.时政类新闻节目E.非时政类新闻节目29.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哪些特点?( )A.声画兼备B.深入浅出C.视听结合D.趣味性强E.双线互补30.述评兼具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在写作上有它自身的一些独特性( ) A.论题新颖,选材精当B.即事明理,注重分析C.夹叙夹议,事理交融D.言简意赅,点到为止E.迅速即时,轻便灵活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1.新闻敏感32.临时准备33.音响资料34.读者参与式报道35.平衡性选择36.蒙太奇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7.简述电视专题片的特点。
38.简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方法。
39.电视新闻的串联主要有哪几种方法?40.新闻照片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41.结合新闻实践,阐述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题(本大题12分)42.根据所给的新闻素材,改写成一则消息。
要求:①准确概括事实;②主题集中,角度得当;③设计有特点的导语;④制作符合消息规范的标题;⑤文句通顺,无错别字;⑥限制500字。
2008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
在上海,开学短短两天时间,就有4名学生相继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年龄都在12至15周岁之间。
昨天,记者对杭州6所中小学的学生,做了300份的“生命意识”调查问卷后发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而初、高中生对死亡、生命的认识稍清晰,但仍有个别学生,将死亡看作“补补血就可以了”。
仅是这个“个别”也让人惶恐,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可能就是整个世界。
更令人忧心的是,常年工作在心理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多数为安全教育,而多数家长忽视甚至拒绝向孩子灌输关于“生、死”的概念。
什么是死亡?问卷显示,66%的小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而34%的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7位小学生认为,人死了就是“睡觉、做梦”,而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有一位学生选择竟然是:“死了就是没有血了,补补血就行了。
”什么是“有生命的事物”?这是调查问卷中最后一道题,在小学生的回答中,没有看到任何异常,学生回答得最多的是:花、草、虫、鸟。
但在中学组,这个答案则显得有点“另类”,有初中生表示,电脑是有生命的东西,更有一位高中的同学认为“电脑游戏是有生命的事物”。
为什么小学生不会对生命认识有偏差,而中学生竟然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杭州紫阳小学教《品德与社会》的宋宵老师认为:“这是不是表明我们的生命教育在退步?”在小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课本上,第一单元就是“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内容有培养良好的生命习惯,让学生远离烟、酒,还有认清毒品、认识邪教等等。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样的内容不在少数。
在课文中,偶尔也会提到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接触毒品,会伤害自己,但是,这些就是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不能等同于安全教育,”紫阳小学赵海娟老师表示。
赵老师目前是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同时,她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母亲,双重身份让她对生命教育有更深的体会。
赵老师说:“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从小学课本来看,不单是我这门的课本上,包括语文书上,都有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
由于常年的灌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安全观念。
安全教育是教导孩子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教他们过马路时注意安全、不要接触毒品等等,而生命教育更体现在内在层面,它教育孩子从内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课本中没有系统地体现,它却散落在各种科目的文字中。
”什么是生命教育?在朝晖中学翁艳燕老师眼中,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三块:青春、健康、安全。
“人应该对生命有敬畏感,”这是朝晖中学校长提倡的一句话。
怎么有敬畏感?翁老师建议:从拒绝“温情”教育开始。
翁老师说:“今年上半年,河南有个小女孩,因为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批评,选择了自杀,其实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也许正是家长从小的‘温情’教育害了孩子,总是告诉他们:死是一件很朦胧的事,死了就是去一个很美好的地方。
以至于孩子碰到了困难,想不通就想去那个没有负担的美好的地方。
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应该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让学生认清楚死亡是什么,如果把这件事再拖到初中,就有点晚了。
”到底要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才不会让他受到伤害,又能告诉他事实呢?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孙老师提了个建议:从小动物、生活入手。
孙老师说:“生命、死亡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个太复杂的概念,说得太科学了,他们不会明白,倒是可以从小动物入手,告诉孩子要爱小动物,告诉他们小动物的生长状况。
同时告诉他们热爱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
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想孩子比较能接受,他也能从中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
”而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杭州高级中学梅青老师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说。
梅老师说:“从心理学上来说,直接谈话会降低群体的自杀率。
学生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厌世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如果已经察觉了,但因为担心害怕而没有跟孩子及时地进行沟通,可能反而会助长这种情绪,这时候诚恳地坐下来和孩子直面这个问题,比憋着不说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