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政治、 经济等方面影向,同时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保存、 传递和重建体育文化。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们健康地生活、身心愉悦地工作:通过 体育的法规和规则,体育又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个体产生遵 守社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意识。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团 体性很强的社会角色演练场所,个体在运动中感受到角色的各 种变化,为以后更加顺利地投入到社会提供了平台,因此,体 育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
• (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 (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

获取的所有经验”
• (三)课程即学科内容
体育课程的特点
• 梳理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体有三种 理解(涵义)
课程即学科(包括其结果与进程) (curriculum as subjects)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curriculum as aims or planing) 课程即经验 (curriculum as experience)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 (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 (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 (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
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 (四)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
具体的学习目标 • (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

第四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
•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概念 • 体育课程实施: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确
体育课程的 学科基础
体育课程的 教育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 心理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 社会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 生物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 哲学基础
身体的 认知领域
促进非智力 因素的发展
人体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活动 适应性规律 能力变化规律
体能发展的 适应规律
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的理念
一门课程 两条主线
三级目标 四个理念
➢以健康为主线。 ➢以运动为主线。
五个领域(维度、方面)
• 六级水平
体育课程小结
一门课程 两条主线
➢课程总目标 ➢维度目标
➢水平目标
二、体育课程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二)体育课程是生命与生活教育课程 (三)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四)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 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复原阶段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上升—稳定—下降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1、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2、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的导向 (1)从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 (2)从精英教育到全员教育 (3)健康第一理念的确定 (4)教师角色的变化
五、体育课程的科学与人文基础
体育课程应当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作为自己的两大学科基础。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
•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 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 • 采用、调适与应用三个环节。 • 实施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 • 整体的,其中有许多不可预 • 期性和不确定性。 • 1、现实性(现实情境性) • 2、适应性 • 3、创造性(体育课程教学 • 的重构过程)
•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 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毛振明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 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 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体育课程的概念: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定义为:是以身体练习 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 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 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 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四)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 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1、起始阶段 2、实施阶段 3、维持阶段或称制度化阶段
•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 1、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
宜、因时制宜 • 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 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作
用 • 4、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体育课程小结
体育与健康 ≠ 体育+ຫໍສະໝຸດ 康第四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 教学任务: 1.掌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
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2.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和策
略。
重点:体育课程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体育课程的编制
难点:体育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
•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3、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 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平衡
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1、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 第一阶段: 泛化阶段 第二阶段:分化阶段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
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吴志超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
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他与德育课 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 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 面的课程。
周登嵩认为:体育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 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
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评价建议等 ,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 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 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的本 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 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