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日偶成》公开课教案

《春日偶成》公开课教案

春日偶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默写《江南春》。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从唐朝来到宋代,看看诗人程颢在春天郊外踏青时偶然所得,写成的一首诗吧——齐读诗题:《春日偶成》。

(板书:《春日偶成》程颢hào)
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刚才的叙述,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3、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二、自主共学,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全出你还不明白的词语的意思,和同桌讨论讨论,并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3、在这首诗里,你发现春天在哪里了吗?在诗中圈出相关字词。

三、交流反馈,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1、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板书:读准)
2、古诗是有节奏的,读好节奏才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板书:读顺)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春景?(云、风、花、柳、川)(板书:景)
这些景物都包含在了诗歌的前两句,引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2、“云淡风轻”,古诗用其简练的词句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想一想,“云淡风轻”是一种怎样的天气,你能给描绘一番吗?
谁能读好这一句?
3、“傍花随柳过前川”,花可能是什么花呢?(桃花、杏花、梨花……)
春天的村庄,百花盛开,在百花的映衬下真是美不胜收。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春天的花儿,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图片、诗句)
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梨花: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李白《杂曲歌辞》4、“柳”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说?
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小河怎样能呢?
6、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同桌之间根据给出的提示,互相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试着把它说美。

(板书:读懂)
【回顾方法】(1)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根据诗句内容丰富这些景物的形象;
(3)连成画面。

7、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板书:情)
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再读)
8、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诗人是怎么做的?(“学少年”)
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感觉怎么样?(疑惑,不理解,“不识”)
9、设问
(1)这首诗中,“儿童”快不快乐?为什么快乐?诗人程颢可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
(2)如果你是“时人”,你会怎么说诗人程颢?
10、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但如果他把当天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我想人们也就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小练笔】
11、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12、这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去的写作手法,我们就称之为——
借景抒情(完善板书)
(三)总结升华,感悟情感
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

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

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课后拓展,对比思考
本课两首古诗《江南春》《春日偶成》编者将它们编排在一起,那我们就试着从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看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春日偶成
借景
抒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