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靖江市真武小学【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语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有反思、有总结,而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以后的自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

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相信学生能力,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自己是能够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

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

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让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提供前提。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

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其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要使学生懂得要想学习好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

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用的方式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

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明亮的房间,在明亮环境中学习精力更充沛;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柔和一些,如果光线太过于刺眼反而妨碍注意力的集中;有的同学喜欢伴随一定声音(如音乐)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声音会感到躁动不安,有的同学更喜欢安静的环境,你也可以选择在阅读时动手划出重点,听讲时记笔记,复习时多归纳整理,多做题和实验等方式。

2、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运用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通过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和结合学科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懂得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思维类型、心理类型和智力类型等因素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等各种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选择、借鉴和综合运用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1、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

想想说说做做,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

学生说出很多Z型、S型、曲线等等。

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

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演一演。

学生学习的积性极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语文课堂要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创新思维可通过导语激活。

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泓清泉,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荷花的美。

可以通过标题激活思维。

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

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了解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

抓住标题中的“拜”字,引导学生了解谁拜师,拜谁为师,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全文内容,而且也学到了怎样通过标题去学习的方法。

可以通过诵读激活学生思维。

老师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

例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

通过课件,再现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就会领悟爸爸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气命令他了。

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当然,也可以通过文眼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抓住文中的杰出、爱国这样的字眼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抓住了文眼,学生的兴趣高了,思维也活跃了。

教师通过示范也能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和挖掘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领会、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

通过比较激活思维。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

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先景后情,但王昌龄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而写秋雨连江,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高适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情绪激昂,胸襟开阔。

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

通过联想激活思维。

教学《荷花》一课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

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3、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参与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之间互动为主的学习活动。

关于合作学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

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要运用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这样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个体差异a、课堂气氛要民主、和谐。

学生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畅所欲言。

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敢于向课本提问,敢于向教师挑战,学生的个性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尽情飞扬。

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b、课堂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

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

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学习《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有的表演吟诵,有的绘画,有的用彩纸剪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因此课堂评价也要与时俱进。

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带去成功的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及时发现差异。

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三、课外阅读中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这就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来阅读。

1.以讲促读首先是教师介绍性的向学生讲述书中一段精彩片段,当学生用渴求的目光要求说下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寻找。

其次通过开展“好书介绍会”、“精彩故事会”等,让那些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讲演读书的经验、收获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听了同伴的介绍,孩子们会激起强烈的读书欲望。

再次采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方法,让学生评价书中的人物。

比如读完《水浒传》,我让学生举行辩论会,说说我心中的李逵、鲁智深,再把精彩片段让孩子在班中演一演。

这样,促使学生课外不断去阅读。

2.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1、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教育导报2、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报3、何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动态分析》 .教育评论4、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