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
密度有可能相同;
3、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
【学习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学习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摄氏度水的密度最大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
变化的?
3、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4、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
二、课堂导学
复习提问
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
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
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密度与温度
演示课本实验6.4–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
原因是:
1、风的形成:
2、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降低时,体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