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范围的分析与计算
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范围的分析与计算
因此,地基处理在综合考虑沉降与涵洞受力时 处理宽度宜取(2~3)D。
通过数值模拟,对处理宽度为(1~5)D时不同 处理深度的涵顶土压力及涵体沉降进行研究,数值 模拟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
750
罡700 芒
奋650
划 懈600 匿 靼550
500 O l 2 3 4 5 67 8 处理深度/m
图6处理深度与涵顶压力关系曲线
mental Engineering,2005,131(1):20一27.
[63顾安全,郭婷婷,王兴平.高填土涵洞(管)采用EPS 板减荷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5):
500—504.
F7l杨锡武,张永兴.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方 法及其设计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从图5可以看出,处理宽度为1D,即仅处理基 础正下方范围的地基时,由于基础两侧地基沉降大 于加固区沉降,涵洞台背两侧填土相对涵体有一个
650
姜630
菩610
捌 画590
悟g
厘570
550 O
lD
2D
3D
4D
5D
地基处理宽度
图S涵顶压力随地基处理宽度的变化
向下的位移,对涵体产生向下的拖拽力,使涵顶压力 增大,此时涵顶压力比地基不处理时增大约11%。 当地基处理宽度大于2D以后,随着地基处理宽度 的增大,涵顶垂直土压力急剧减小。
从尽量控制差异沉降的观点出发,应尽量使差 异沉降值△S=0,则由式(6)可得:
百El565—E52如45|匕。3 瓦2E03一等一E3箬=o。
(”7)7
现场取土测试结果表明,下卧层土质为老黏土
及中风化岩石,加权平均模量约为E。=20 MPa,代
入式(7)可得:
E2—545/(5+565/E1)
(8)
本文通过理论及数值模拟,对高填方涵洞地基 处理的宽度及深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1理论分析 涵顶土压力集中程度直接取决于涵顶平面差异
沉降[2],如果对软弱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仅处理涵 底范围,涵体沉降将小于台背两侧填土的沉降,从而引 起涵顶土压力集中。从减小涵顶平面差异沉降的观点 出发,依据涵洞构造物软基路段的典型特征,建立相应 的力学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十漫高速公路不良地基路 段的原位测试结果,对涵洞沉降进行近似计算分析。
下卧层
图2等效买体模型示意
加固区下卧层的压缩量为:
sj=户。。/E。=[夕。一2h2/(B。f1)I/E。
(4)
S:=户艟/E。=[夕。一2h2/(B。f2)-]/E。
(5)
(4)加固区与过渡区沉降差。
加固区总变形量为s,+sj,过渡区总变形量为
Sz+S;,因此,加固区与过渡区沉降差为:
AS=(s,+s:)一(s。+s1)=(s,--S:)+(sl一是) (6)
1.4计算结果分析
现场构造物为一拱涵,外轮廓尺寸为8.0 m×
8.0 m。基础厚度为2 m,加固区深为5 ITI,下卧层
厚度为5 m。
2数值模拟分析 地基处理时应适当加宽处理范围。为了确定涵
洞地基处理的合理范围,对天然地基为软弱土时进 行地基处理数值模拟,以比较不同处理宽度和深度 的处理效果。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55
声50
京45
d 吝40
望35
厘30
25 O
lD
2D
3D
4D
5D
地基处理宽度
图4地基处理宽度与涵体位移关系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地基处理宽度为(2~3)D时涵 体位移得到较好的控制;当处理宽度大于3D以后, 涵体位移趋于平稳,再增大地基处理的宽度对减小 涵洞沉降作用不再明显。因此,为控制涵洞沉降而 进行地基处理时,处理的总宽度宜控制为(2~3)D。
公路2010年10月 第10期 文章编号:0451—0712(2010)10—0087--04
中图分类号;U449.31
HIGHWAY Oct.2010 No.10 文献标识码:A
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范围的分析与计算
王秀平
(山西省长平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 长治市046000)
摘要:高填方涵洞不同于一般的结构物,对涵洞地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涵洞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对涵洞地 基处理时加固区与过渡区的刚度关系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对涵洞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基处 理的宽度、深度对涵洞受力状态和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涵顶土压力随地基处理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 于稳定,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实际工程中,涵洞地基处理宽度宜取2~3倍的涵洞基础宽度,地基 处理的深度应以沉降作为控制指标,不应额外增加地基处理深度。
表2数值模拟参数取值
参数
回弹模量E 泊松比
MPa
卢
内聚力c 内摩擦角∞ 容重y
kPa
(。)
kN·m一3
涵洞
30 000
O.ZO
路堤填土
28
0.28
6
亚黏土
8
0.35
18
老黏土
20
O.30
24
强风化泥岩
42
0.25
26
25.0
30
19.8
15
17.8
18
18.2
19
20.2
数值模拟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横坐标中D 为涵洞的基础宽度。
lD 2D 2.5D 3D 5D
0l 2 3 45 6 7 8 处理深度,m
图7处理深度与涵体位移关系曲线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涵 顶土压力增大,尤其是仅处理基底范围的地基时,涵 顶土压力增长幅度最大。当地基处理深度较浅(小 于3 m)时,加宽地基处理范围对改善涵顶受力状态 的作用比较有限。而从图7可以看出,仅处理涵洞
关键词: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
高填方涵洞填土较高,涵顶往往承受较大的压 力,国内外对高填方涵洞的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成 果。在理论方面,主要为基于不同假定的高填方涵 洞涵顶土压力理论计算方法的研究【lq]。在试验方 面,主要为现场足尺试验[43与模型试验[5]研究。此 外,在高填方涵洞涵顶减载方面也有一系列的研究 成果[6-7]。这些成果均从涵洞受力状态出发,仅仅 考虑了涵顶上方填料对涵顶压力的影响。相对而 言,对高填方涵洞涵顶压力的其他影响因素研究较 少。文献[8—10]分别通过足尺试验、理论分析及数 值模拟,对影响涵洞受力与沉降的地基等因素进行 了分析。然而,这些分析没有对涵洞地基处理的范 围给出合理的建议。正是由于此方面研究的匮乏, 设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高填方路段涵洞地基的特 点,往往对涵洞地基处理提出不恰当的方案。
(1)路基填土荷载为y。ht。 (2)涵洞基底压力P,为相邻B。/2远处压力的 够倍,计算时也可以采用基底平面实测压力值。涵洞
翼墙外B2/2处土柱自重为P:一ylhl,P。=9×竹h1。 1.3下卧层、加固区、过渡区压缩量计算
加固区、过渡区和下卧层沉降采用复合模量法
进行计算。
(1)加固区的压缩变形量近似计算:
由式(8)可得加固区与过渡区压缩模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见表1。
表1加固区与过渡区压缩模量的对应关系
El/MPa E2/MPa
30 22.86
40 28.49
50 33.43
60 37.80
100 51.17
表1中数据表明,加固区压缩模量增大,过渡区 压缩模量也相应地增大。地基处理设计时不应过分 保守,若对加固区提出过高的要求,则过渡区也要做 相应的处理并提高较高的刚度,否则将增大涵顶平 面差异沉降,从而引起涵顶土压力集中,对结构物产 生不利影响。因此,涵洞地基处理只需要满足承载 力与沉降要求,而不应对加固区提出更高的承载力 要求。加固区应尽量采用柔性地基处理方式,同时 加宽地基处理的范围。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处理措 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构造物受力。
[3]郑俊杰,赵建斌,陈保国.高路堤下涵洞垂直土压力研 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7):1009—1013.
[4] 郑俊杰,陈保国,张世飙.沟埋式涵洞非线性土压力试 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12):
1771—1777.
[5]Kim K,Yoo C H.Design loading on deeply buried box culvert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
参考文献: [13 Bennett R M,et a1.Vertical loads on concrete box cul—
verts under high embankments[J].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2005,10(6):643~649.
[23 顾安全.上埋式管道及洞室垂直土压力的研究[J].岩 土工程学报,1981,3(1):3—15.
(2)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时应适当增加地基处 理宽度,不能仅仅处理涵洞正下方的土体;当涵洞地 基处理宽度超过3D时,继续增大地基处理宽度对 涵洞的受力影响不大,实际工程中建议涵洞地基处 理宽度取(2~3)D。
(3)涵顶土压力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建议设计时,地基处理的深度应以允许沉降为控制 指标,不应额外增加地基处理深度。
Sl=(户1+讫九2/2)/E1
(1)
(2)过渡区的压缩变形量近似计算:
S2=(户2+),2h2/2)/E2
(2)
(3)下卧层压缩量的计算。
如图2所示,采用等效实体模型,对于平面应变
情况,下卧层顶部平面荷载为:
Pa—p一2h/(Bf)
(3)
卜—i-一
加固区
pb
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涵洞基础边缘B:/2外基底 压力值约为Pz—y。h。=20×25=500 kPa;涵洞基底 压力约为户l=9ylhl=1.04×20×25=520 kPa,是 距离基础边缘B2/2处9的(1.O~1.0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