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凤阳花鼓》教案

《凤阳花鼓》教案

《凤阳花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不同之处;
2、歌曲《凤阳花鼓》中称词的演唱。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
2、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一带,是黄梅调的前身,旋律流畅自然,婉转秀丽,易上口流传,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

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乞讨的象征。

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

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3、教师弹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请同学们说说你听了这首歌以后是什么样的心情?说说这首歌描述些什
么?
学生:悲愤痛苦难过同情……
4、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凤阳花鼓还走出国门,获得赞誉。

同学们,你们觉得凤阳的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心情呢?我们就用我们的歌声来表达吧!
四、学唱新歌:
1、听《凤阳花鼓》旋律,感觉一下这首歌跟老师刚刚演唱的那首旧时的《凤阳花鼓》有什么不同?
2、范唱:
教师带着愉悦的心情,深情地演唱歌曲《风阳花鼓》,让学生在歌曲中美的旋律、美的节奏地感染下想自己来演唱歌唱。

大家觉得这首歌曲好听是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情绪去演唱?
生:高兴、喜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这首歌曲吧。

不过,在学歌之前呀,我们先来解决几条比较难的节奏,看看同学们学的快不快。

3、出示节奏:
1) X X X X XX
2) X XXX XX XX
3) X X0 X X0
4、解决难点:
请同学们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理解衬词“得儿铃铛”是模仿锣鼓的声音,“飘一飘”是模仿跳舞时的形象,这是歌曲的精彩之处,要唱的轻巧,有弹性。

5、用“la”跟琴来哼唱歌曲。

教师演唱,请学生进行模仿,每一组进行模仿比赛。

(请演唱对的同学教唱他们自己组的同学。


6、跟音乐演唱歌曲:学生自己学唱。

7、检查学唱情况,师生接唱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凤阳花鼓》教学反思
薛振华
这一节课定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一节课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

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而这种意识的重要组成是听觉意识,而听觉意识又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

但审美的视觉意识在时间上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而应体现在学生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

奥尔夫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便请同学们欣赏民歌---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这样的一个开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茉莉花》(江苏民歌)
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理想、愿望、意志、情感、智慧、美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作品中。

因此,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

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介绍的环节: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

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

听听它在诉说什么?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不知不觉地被歌声中描绘的情节所感动。

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
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创新能力是奥尔夫教学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

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的大忌。

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音乐对比、颜色对比、图片对比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凤阳的变化及今天的凤阳花鼓成了喜庆的象征。

音乐教学与奥尔夫教学互融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了一方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兴趣,磨砺意志,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更促使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学完歌曲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欢迎客人老师,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凤阳花鼓》说课稿
薛振华
(一)说教材:
《凤阳花鼓》是五年级音乐下册的内容,歌曲流传于安徽的民间歌舞,它出现在安徽凤阳县一带,故名凤阳花鼓。

淮河流域在旧社会经常发生水灾,广大贫苦人民为了生活,背景离乡外出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手拿花鼓,边唱边舞的一首歌曲。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

(五)说教法:
(1)听一听,播放《凤阳花鼓》。

(2)老师示范唱,请同学们听后,说出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3)聆听音乐旋律,生做4/4拍强弱击掌练习。

(4)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六)说学法:
(1)首先聆听《凤阳花鼓》和《管弦乐曲》。

我设计了新旧乐曲音乐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凤阳的变化及今天的凤阳花鼓成了喜庆的象征。

(2)练一练。

出示节奏型:2/4:××××××××
2/4:××0 ××0 ××0 ××0
(3)师演唱,让学生摸击练习。

(4)请演唱组教唱其他组唱,然后进行师生接唱。

(5)师指挥,生竖笛为歌曲伴奏。

(七)说教学过程:
(1)唱一唱:导语:布谷鸟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即将来临时,它们就会飞到田间地头,用美丽的歌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

(2)动一动: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旋律动起来。

(3)下面我请同学们欣赏民歌---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一说。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乐观、明朗)
《茉莉花》(江苏民歌)(纯真、赞美)
这样的一个开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4)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介绍的环节: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

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

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音乐对比、颜色对比、图片对比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凤阳的变化及今天的凤阳花鼓成了喜庆的象征。

(5)表一表:学完歌曲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环节,学生分四个队进行,歌舞队、彩绸队、乐器队、打击乐队,随乐曲边唱边舞。

这样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6)最后一个环节,由生生评价四个队的表演,评出表现最棒的,老师做最后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