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已两个多月了,各班的老师、家长、学生齐上阵,书场朗朗,热闹非凡。
读书分享会、手抄报、朗读比赛、做书、摘抄等各种形式,令人目不暇接。
一片繁荣景象。
静心思考,我终于有些感悟了。
于是,有了以下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
一、坚持传统,开创新意
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过时的,往往传统的东西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合理而实用的东西。
魏书生老师曾一再强调我们要“坚守、坚守、再坚守”。
他坚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一些在教育教学中的传统的做法。
比如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书,这是最“笨”的传统方法,读得多了,那种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了。
如果只顾应和某种好看的形式,热闹的外表,那么,热闹过后会给我们的孩子们留下什么呢?多半是事倍功半的或劳而无功。
我们应该懂得读书是为了陪伴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一种修养的内化,并不需要像母鸡下蛋一样,吵得人人皆知。
因此,读书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自己的书桌前自由地放松地去读。
这往往不需要什么形式。
一桌一椅一本好书,一分优雅的心情而已。
但这并不说明读书可以不顾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微信文章铺天盖地,扰乱我们的身心,消耗我们的精力。
这些东西至多可看作是一种饭后的谈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
闹不好,可能还会有不好的东西侵蚀我们的心灵。
因此,读书还是应该读好书,读经典名著。
如《四书五经》《资
治通鉴》、四大名著等等,最起码也应该是当代名作家的优秀作品。
二、精准挖潜,不求面面俱到。
在好的东西面前,有的人往往被弄得不知所措,什么都想捞到自己的篮子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来。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读书也是如此,一本书,一个人,既要他学会朗读,又要他记住好词好句;既要他会讲故事,又要他谈出自己的感受;既要做好笔记摘抄,又要学会画画、做手抄报等。
那么,这本书带给他的,可能不是快乐,而是苦不堪言了。
到头来什么也做不好。
因此,我们教师选择一本书,只要找准书的特点,根据书的特点,确定自己班级读书的主攻方向。
即使能通过一本书,培养起学生读书的习惯,也是很好的。
三、抛弃功利思想,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和家长出现了急躁情绪,如果孩子读了几天书,看不到明显的变化时,他们就显出了不耐烦的样子,怀疑读书的意义,不愿再坚持下去。
而有的教师也想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想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就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一大截。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读书是一项长期的心灵和精神滋养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乃至形成一种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的。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作为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引领者的教师,就应沉下心来,搞好阅读的过程管理,采用各种形式,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
须知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涵养自身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何必那么
急功近利呢?
四、给学生读书的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孩子读书受心理、环境各方面条件的影响。
环境因素自不必多说。
在家创造一个适宜的读书的氛围,无疑对学生的读书效率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但即使家里藏书万卷,环境安静,而他却背负着教师和家长的“重托”去读,而不是自愿地、自由地读,那么,效果会怎样呢?学生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读书,就会缺乏一种安全感,读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