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课件 (2)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课件 (2)
如:我的评论是--我认为“有吏夜 捉人”一句中的“捉人”一词用得好!
因为作者不用“征兵”、“点兵”、 “招兵”,而用“捉人”,已于如实 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课堂小结:
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 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乱“惹得祸”。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 仍然是战乱时有发生。战乱带给人们 的永远都是灾难!让我们珍惜和平, 努力维护和平,让石壕吏的凄惨故事 不再重演!
作业:
必做题:默写全诗。 选做题:改编《石壕吏》,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 文或一幕短剧。 要求:1、发挥想象,生动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2、合理补充适当的故事情节。 3、书写工整、清晰美观。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暮: 投: 投宿 吏: 小官,这里指差役
逾: 越过
走: 逃跑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前: 上前
致词: 说话
戍:防守
捎信回来 新: 最近 附书至:
细细品读本诗,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大胆地提出来。针对诗中的人物、故事 或语言等勇敢地谈一谈自己的见解。看 谁评得好!
如:我的问题是--诗歌题为“石壕吏”, 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 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 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 “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 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 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 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 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背景介绍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 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兵,加上唐军内部矛 盾重重,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 崩溃。为补充兵力,唐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 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当时从洛阳到华州途中,亲见点兵抓丁等情况,他对自己 的所见所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其中 的佳作。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认真听
大声读
主动问 随手记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吏: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请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画出难懂的 句子,与同桌交流, 然后举手发问。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默读课文,思考:1、这个源自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 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感情,试作简要赏析。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依次发言、 讨论并及时改进个人不足,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课 堂展示。
2、联系故事情节,带上感情放声诵读,背诵全诗。 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极其概括、形象地 突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 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 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 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 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 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 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且:
姑且
停止 苟且偷生 已: 偷生:
惟:
更: 再
只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裙:泛指衣服 老妪:
老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就没有了
如闻泣幽咽:似乎听见低微的抽泣声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复述故事
温馨提示: 1 、紧扣中心复述。 2、有条理地复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不要逐字逐句翻译。 4 、可合理扩充故事情节。